登山 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

文/Jasmine |2020.03.14
1972觀看次
字級

文/Jasmine

民眾走出戶外,雖然值得鼓勵,但往往熱門景點原本蒼翠的山林草地,因為假日人聲鼎沸,平日踩踏過度,原本的綠意盎然變成一片貧瘠的土地或泥地,和過去爬上頂峰,滿眼皆綠、萬籟俱寂,只聽得到自己的喘息聲,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不僅如此,很多資深山友常感歎:愈來愈多人是抱著「趕流行」的心態上山度假、踏青,不但缺乏對山林的敬愛和疼惜,對於本該注意的行前必知準則,如物品準備、成團人數、垃圾處理、營火用法……等眉角,很少加以詳細規畫和準備,甚至去到野外還是想過平日的都市生活,造成山屋及沿路環境的垃圾愈來愈多,處處可見瓶瓶罐罐、包裝紙袋及塑膠袋,反映出缺乏道德的不良素質。

禮敬山林少些傷害

平心而論,人只要親近大自然,就很難免會破壞大自然,這是無法避免的惡,人們只能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對山林多一分禮敬和修復。自1980年代起,美國政府公部門便結合各大環保、登山團體、戶外用品製造商與零售商及一般公民大眾,共同推動「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簡稱LNT)運動,其核心精神就在於教導大眾對待自然環境的正確態度與技巧,將戶外休閒活動對自然生態的衝擊,降至可容忍的最低限度。

美國的無痕山林運動經過多年的推廣,已經發展出一套制度化的準則,配合實際的教育訓練,培養出許多種子教練與學生,配合完整計畫推廣至各個層面。至於台灣,其實很早就有團體引進此一概念,但始終停留在起步階段,早期響應的也只有荒野、環境資訊中心等環保核心組織,及救國團各地青年活動中心大力推廣「有責任的旅行」概念,鼓勵年輕人外出旅行,少用一次性的盥洗用具,離開出林時「只留回憶,不留垃圾」。

不留痕跡不取一物

2006年,台灣林務局舉辦國家步道環境優化研討會中,發表「無痕山林宣言」,共有國內90個團體參與簽署,正式由政府層級啟動推廣這個已經擴散至全球的LNT運動,但經過多年努力,對於終結人類對自然環境汙染的目標,距離還很遙遠。

至於LNT, Inc.自1994年正式設立後,不斷用精簡的口號倡導LNT理念。2000年,將原本的8大準則修正為7大準則,讓野外美好的環境可以代代傳下去。登山入門工具書《山知道》一書作者楊世泰,解析這7大準則內容如下:

一、充分的行前規畫與準備。

瞭解即將前往地區的相關法規和注意事項,確保不會違反任何規定;為極端的天氣、自然災害和緊急狀況做好應對計畫;行程要規畫在該地區的離峰時間,分散該地區的遊客人數;以小團體活動為主,減少因大團體活動造成的環境破壞;不使用過度包裝的食品,盡量重新打包分裝,減少浪費和垃圾量;盡量使用地圖和指南針,少用人工記號、石堆和路條。

二、在結實的地表健行或露營。

結實的表面包括既有步道、營地,或是以岩石、砂礫、乾草構成之地表或雪地;紮營地點必須遠離受保護的湖泊或水源區60公尺以上。好的營地是天然的,而不是人為整地製造的,不需要另闢新營地或另闢捷徑,讓足跡不擴大到其它植被區。此外,在營地使用較輕的營地用鞋,減少厚重登山鞋對地表的踩踏。

三、適當處理垃圾。

檢視營地和休息點的垃圾(包含廚餘),全數收集打包並帶下山丟棄;在遠離營地或水源60公尺以上的地區,使用貓鏟將排泄物埋至6至8寸深的洞裡並妥善掩埋;收拾所有衛生紙和衛生用品,特別是擦拭過排泄物的衛生紙,是破壞景觀的最大兇手;如果需要清洗身體或鍋碗瓢盆,也請提水至遠離水源60公尺以上的地方處理,並使用環保清潔劑。

四、請勿取走任何屬於當地的資源。

保留原始景觀,不接觸、破壞文化、歷史文物和建築;不撿拾石頭、摘取植物或取走任何天然資源;不修建任何人工建築或溝渠。引用一句戶外名言「除了照片、回憶,什麼也不取;除了足跡,什麼也不留」。

五、將營火對環境衝擊的極小化。

營火對野地的影響是永久的,請使用輕量的鍋具與爐具,使用蠟燭或其他電力驅動光源,焦黑的土地將無法再長出植物;若是在允許用火的營地,請使用焚火台或使用土堆圍住營火,避免焦土蔓生;盡量縮小營火範圍,只使用雙手可以折斷的樹枝當作燃料;將所有木柴或煤炭燃燒殆盡,並在灰燼完全降溫後做掩埋處理。目前在台灣山區完全不建議生野火,而且也是法律完全禁止的行為,若是貪圖取暖或是講求氣氛搭建營火,因而釀成火災或是森林大火,是非常自私自利的不道德行為。

六、尊重野生動物。

若是發現野生動物,請從遠處觀察,切勿跟隨或接近打擾;千萬不要餵食牠們,這會改變牠們的生活方式,嚴重影響動物的健康;學習妥當保存食物和垃圾廚餘,避免遭野生動物取食;控制隨身寵物的行為,或乾脆讓牠們待在家裡不要上山,以免身上帶有的病原體危害當地原始生命。此外,在交配、築巢、育雛或冬季等敏感季節避開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更不要為了增加攝影機會或單純引以為樂而進行餵食。

七、尊重其他山友。

尊重同在山林裡的陌生夥伴,維護他們原野體驗的品質,並以禮相待;禮讓上坡且負重的山友,並輕聲為他加油打氣,這是小而有力的溫暖支持;休息時遠離步道,避免打擾其他山友;避免使用收音機或音樂播放器,大自然的聲音已經非常美妙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