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建築潮流 和小生物當鄰居

文/Jenny Yeh |2024.06.22
1213觀看次
字級
萬物共生的原則,彼此應不干擾、不餵食。圖/123RF
建築物不僅是人的棲息地,外牆也可以是萬物共生的園地。圖/Harrison Atelier
都市中常見成群的貓狗生活其間。圖/123RF
只要改變屋頂設計,就能為動物提供棲地。圖/慕尼黑工業大學
「蜜蜂避難所」讓無處棲身的蜜蜂有個家。圖/Harrison Atelier
城市不論大小,都有許多飛鳥生活其間。圖/123RF

文/Jenny Yeh

匆匆趕車上班的你,是否曾留意行道樹下飛過的蝴蝶?傍晚時分,一定也曾遇見廣場上成群的鴿子、麻雀正在嘰喳覓食;回到家裡,飛舞果蠅、蛾蚋、蚊子,擾得你煩躁不已;潮溼的浴室牆上,則有吐絲做繭正在壁縫中爬行的衣蛾;更別提書櫃、衣櫥沙發縫裡,突然蹦出來一兩條衣魚、大魔王蟑螂……

在繁忙的都市裡,處處會發現除了人類以外,生活周遭還存在著許多生物,正努力地活著。

隨著人口快速增加,都市面積、規模也日益擴大。雖然全球大型城市僅占陸地面積3%,卻居住了超過一半的人口,而到了2050年,估計將有近70%的人口將移居都市。

然而這些由人類打造出的「都市棲息地」,卻嚴重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在過去的20年裡,全球各地野生動植物,因棲地遭受破壞,正以飛快的速度消失中。

2024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最新指南《Nature Positive: Guidelines for the Transition in Cities》強調:打造生態永續城市,是人類本世紀中最重要的工作,讓城市是人類的「棲地」外,也能成為更多動植物的家。

也就是說,未來希望打造的生態永續城市,能成為各種生命的樂園。

但話說回來,除了建造更多綠地、公園、小型森林以外,還有沒有其他與生物「共生」的方式呢?本文特別介紹兩個成功案例。

但話說回來,不論是採用適合動物棲息的建築材料,或是透過建築的巧妙設計,嘗試讓人們與其他生物當鄰居,都能為城市建築帶來生物多樣性的可能,但要真正解決生物多樣性消逝的問題,就如Harrison所說,「建築只能解決一部分問題,更大的問題是人類如何與其他生物共存。」(本文取材於社企流)



改變設計 萬物就能共生

德國卡塞爾大學景觀建築系教授Thomas Hauck與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生物學家Wolfgang Weisser,在2015年共同提出「動物輔助設計(Animal-Aided Desig,簡稱AAD)」理論設計方法,並將一些實際應用的設計案例,及一些都市常見動物的生物需求集結成冊。

「就像是電腦輔助程式一樣。」Hauck希望在城市開發初期,將生存在此地的動物,視為開放空間設計裡的一部分,並進行整體規畫,減少城市擴張對生物多樣性的傷害,讓物種也能與人類一同繁衍、生息。

「建築、景觀建築及所有規畫、運用城市空間的專業,都可以成為城市棲息地的創造者。如屋頂、房屋庭院等人工區域創造棲息地,每個空間或多或少都可以發展成為動植物棲息地的潛在區域。」Hauck認為,城市絕對可以成為高生物多樣性的地區。

第一個應用AAD設計概念的建築,位於德國慕尼黑市的住宅區,與巴伐利亞護鳥協會及德國國營建築公司GEWOFAG合作,讓麻雀、刺蝟、蝙蝠、啄木鳥與人類一起分享生活空間。他們將鳥類和蝙蝠的築巢空間,融入在建築外牆和屋頂,調整植栽高度,為更多昆蟲創造棲地,也為刺蝟設置抽屜式的築巢空間。

此外,建築也發現:平式屋頂即便鋪上綠植,對動物仍非友善的棲地,因此他們稍加變更方式,在屋頂上堆疊一些石頭、木材、增添沙子,既不影響原有的屋頂結構、不需要額外加固等成本,卻可以增加動物、昆蟲們的棲地。



孔洞設計 蜜蜂避難所

在紐約加弗納斯島上,一座拱型結構體特別顯眼,乍看之下像是一件前衛的藝術品,實際上卻是蜜蜂們甜蜜的家。這座表面遍布著不規則、如拳頭大小的孔洞層層堆疊,遠遠看過去就像一座超大型的蟻丘,實際上卻是都市蜜蜂的棲息空間。

這座由建築師Ariane Harrison與致力解決蜜蜂生存危機的非營利組織——蜜蜂保護協會聯手建造的建築,期望透過這個名為「避難所」的建物,創造一個既是蜜蜂棲息地、也是人們參與環境永續的空間。

蜜蜂在大自然裡扮演重要的授粉角色,對全球無數的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目前記錄到的蜜蜂種類超過2萬種,在美國,更是有超過4000種本土蜜蜂,而這些蜜蜂卻面臨苦尋不到合適築巢地點的困境。

「大約有70%的蜜蜂生活在地底下,牠們只需要一小片裸露的土地就能築巢,但對於蜜蜂來說,卻困難重重。」Harrison說,「在農業地區,蜜蜂會被殺蟲劑殺死;至於城市蜜蜂,就更難安生了!」

這座蜜蜂避難所,是由大麻製成類似混凝土的材料建造而成,這種創新的建材比一般混凝土的碳排量更低。除此之外,避難所的孔洞背後,也藏進微處理器、太陽能板、攝影機等,不僅為蜜蜂創造棲地,更可以透過這些儀器收集物種的相關資訊,增加對於物種的認識。

Harrison將底部設計成人類可進入的空間,當蜜蜂完成築巢後,人類也方便進行清潔。

「除了創造棲地,持續維護也很重要。」她提到,雖然無人打擾、偏遠的地點對其他生物很好,但對於蜜蜂來說,生活空間的清潔、維護更加重要。



與陌生鄰居

的君子之交

在都市中與其他生物「共生」,最大的挑戰是:該如何和這些陌生的鄰居相處、互動呢?

「不只野生動物怕人,人也很怕牠們呀!」許多現代人對於「野生動物」的認識,除了動物園以外,大多不都希望突然與牠們相遇,所以,萬一在家裡看到蛇(壁虎)、蜂窩、鳥巢,該怎麼辦呢?去公園散步,兩三隻松鼠、鴿子,楚楚可憐地盯著你手上的麵包,又該怎麼辦?

來自專家的提醒是:「人野殊途」。野生動物雖然可以和人類共享生活空間,但是人類的食物不適合任何野生動物,人類的關愛觸摸,更會造成動物的緊迫與人的安全風險。

也就是說,最好的互動方式,就是不干擾、不接觸、不餵食。如果遇到野生動物干擾人的生活,也盡量不要自行處理,趕緊聯繫相關單位協助,是最妥善的作法,當然,平時充實更多生態知識,也總是會有幫助的。

至於要如何對都市生物更友善呢?聯合國生物多樣性政策平台(IPBES)曾對城市永續發展提出以下的建議:

1.增加城市的綠色基礎設施。

2.加強保護城市裡的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多引入「綠色」(植被)和「藍色」(水源)的基礎設施,例如:保護綠地和水域、都市農耕、屋頂花園等。另外在市區、郊區和新開發的區域,則盡量擴大植被覆蓋率。

3.市區的綠色基礎設施和周邊的郊區,可以結合成一塊大範圍的「灰色」基礎設施,只要規畫得宜,這將是一塊具備防洪、溫度調節、淨化空氣與水質、處理廢水、供給能源、供應在地食材、供市民與自然互動促進健康的區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