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清明時節啖青團

文/朱振藩 |2020.03.02
2033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七絕,膾炙人口,千古絕唱。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代有自稱「詩醫」者,覺此詩中有多餘的字,於是將時節、路上、借問、牧童全部刪去,一變而成五絕,有人拍手稱善。今乃倣此故事,把末二句改成「提著青團何處去?舉步奔向新舊墳」,描繪江南人清明祭祖的景象,東施效颦,聊備一格。

青團為「青團子」的簡稱。據故老相傳,大禹治水時,十三年間,三過家門而不入,遂平息太湖水患。為了紀念他,每當清明節,當地人士便製作以麥葉汁加糯米粉的青團子,供奉大禹,懷其恩德,久而久之,相沿成俗。至今清明上墳,蘇州人仍以青團子充作供品,此風並及於江南各地。

蘇州的糕團自古揚名,在色、香、味、粘、型等方面,均具特色。在「色」這一點上,採用紅麴、薄荷、小麥葉汁、青菜汁、雞蛋黃、南瓜、可可、玫瑰、飴糖、紅豆等天然色素,使糕團呈朱紅、翠綠、鵝黃、絳紫、雪白、玫瑰等色,增色衛生頗受好評。而以小麥汁配色的青團子,以糯米粉為主料,搭配用豬油(現多用素油)、豆沙等內餡製成,色澤青綠,清香撲鼻,順氣開胃,其味無窮。

在蘇州的「黃天源糕團」,其青團子極負盛名;崑山正儀的青團子亦具口碑。明代筆記載有:「古人寒食,採桐葉汁,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意即青團子由明代「青色染飯」演變而來。主要供祭祀用,明、清時期的江南人士還流行吃「清明團」,既在掃墓踏青受用,同時清明與「聰明」諧音,故一些人家,會抱著嬰兒向鄰里乞討「清明團(青團子)」,謂之「討聰明」,給孩子的成長討一點好口彩。基於上述原因,清明時節食青團子的習俗流傳世世代代,且成為居住江南的人們,在情感與生活中,無法割捨的一部分。

每年清明前後,江南的糕餅店,包括上海在內,都會出售青團,吸引各方買客,能解無限相思。崑山正儀老店專用麥漿草,「文魁齋」久享盛譽。所謂麥漿草,學名鵝觀草,乃多年生禾本科植物,中國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其他各省均有分布。每年立春後十天,正是其大量生產季節,田野、河畔旁,這種形似小麥的植物芳蹤隨處可見,但隨著工業化程度加快,較諸以往難覓。但其濃郁「清香」,仍讓老饕愛煞。

由於蔣介石第二任妻子姚冶誠,長住蘇州「網師園」,特愛「文魁齋」青團,禮佛要求素餡,故其在豆沙及紅棗、核桃之餡(皆用豬油)以外,亦為長銷美品。我對其產品口感獨特、香味醇正,一直念念不忘。

上海的「喬家寨食府」,品牌揚名滬上,舊雨新知齊集。影星周璇及宋慶齡、宋子文、孔祥熙、蔣經國等政商名流,都愛品其餐點;而梅蘭芳、沈尹默、吳湖帆等藝文大師,也是座上嘉賓,遂博得「味傳南國」之令名。

己亥年初春,時春寒料峭,赴上海「得億」享用頂級的打邊爐。用餐前,先吃「喬家寨食府」的青團子,它用艾草汁、糯米粉及豆沙製作,拈起送口,但覺柔軟細潤、香而不散、甜而不膩,誠屬上乘,忍不住多吃一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