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降低 民間小咖分食市場 搶太空商機 東南亞升空

編譯/韋士塔 |2020.02.29
1037觀看次
字級

編譯/韋士塔

隨著進入太空產業的門檻降低,許多追求成長的東南亞新創企業正進軍太空尋找利基,積極搶進這個向來由政府及西方跨國企業稱霸、規模高達415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

位於新加坡的新創公司「太空鏈」(SpaceChain),正將區塊鏈技術搬到國際太空站(ISS),致力於打造全球第1個開源區塊鏈的衛星網路,並保證能比地球上網路節點提供更安全且高效的區塊鏈服務。「太空鏈」成立於2017年,是少數試圖在太空產業打響名號的東南亞新創企業。

太空產業的利潤豐厚,過去向來由各國政府和西方的全球性企業主宰。如今,東南亞地區的企業正逐漸意識到「太空經濟」的龐大潛力。美國非營利組織太空基金會(Space Foundation)估計,全球太空經濟規模達4150億美元。儘管比起美國、中國大陸及印度太空計畫的龐大規模,東南亞不免相形見絀,但絲毫未阻止這些小咖放眼外太空的企圖心。

NuSpace和Aliena等新加坡新創太空公司,已與美國太空科技開發商Momentus展開合作,計畫在2021年首季發射奈米衛星,進行自主軌道飛行。新加坡太空與科技協會(SSTA)主席強納森.洪(Jonathan Hung)表示:「進入太空產業的門檻已經降低,促使愈來愈多年輕企業、新創公司及創業家嘗試投入這塊市場。隨著太空走向民主化,將有更多新玩家加入。」

菲律賓也加入搶搭這波太空熱潮。菲律賓太空顧問公司Regulus Spacetech董事長賽斯(Rogel Mari Sese)表示,新創加速器QBO和孵化器Launchgarage,正幫助渴望在太空相關產業嶄露頭角的科技新創企業成長。賽斯說:「航空業過去幾年的成長,主要歸功於製造業和電子產業等其他領域的科技發展。這些科技進展已經足夠成熟,以至於將不再需要政府巨額投資,民間部門將驅動太空發展。」

儘管比起西方對手是小巫見大巫,賽斯估計,東南亞的太空經濟價值將輕易突破10兆美元。他表示,在過去5年內,菲律賓太空業協會的組織成員,從大約10個增加至逾50個,其中與太空相關的新創企業約占總成員數的3分之1。

泰國和印度太空機構的官員向日經新聞表示,兩國在太空領域的新創活動相對較小,目前少數新創企業專注於開發無人機航空攝影,用以支援太空的衛星影像。

泰國太空局(GISTDA)執行董事史迪文(Anond Snidvongs)說:「我們在幾年前開始立定計畫,促進新創企業和民間部門投入太空產業。政府的作用將相對減少,我們仍要做的是監管檢測標準以及品質控制。」

印尼航空暨太空總署(LAPAN)董事長賈麥路丁(Thomas Djamaluddin)說:「太空科技的特色是高技術、高成本及高風險。至少我們已引進技術,並能促進機構整合與測試等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