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繪邁可森。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很多創意的火花,往往是作者親身經歷困境後產生的。《黑暗中追夢》 (Capturing Dreams in the Dark)這部影片,便記錄了一群由困境中產生的創作者。
2008年春節我回台中向父母拜年,看到父親正忙著在為惠明學校(盲校)的建築補助款寫陳情書,也聽他敘述了多則感人故事。惠明學校收容盲生,《黑暗中追夢》這部影片敘述了三位具有特殊才能的多重障礙盲生的經歷。我對當中一位主角呂文貴的故事尤其印象深刻。
呂文貴出生於貧窮的原住民家庭,因為眼盲智弱,被送到惠明學校。惠明是基督教學校,會做禮拜,呂文貴做了五年禮拜,只是呆坐一旁,毫無反應。直到有一天,他摸到電子琴,竟能彈出他聽到的讚美詩旋律,讓老師非常驚訝。
《黑暗中追夢》拍攝了呂文貴精采彈奏《克勞汀幻想曲》(Claudine),我在課堂上播放時,曾有學生為之落淚。這首曲子的原始演奏者邁可森是身高200公分的大帥哥,演奏時相當率性,讓年輕人瘋狂不已,但其古典鋼琴演奏,卻又展現出迥然不同的沉穩內斂風格,令人低迴沉醉。而眼盲智弱的呂文貴,卻能將邁可森音樂的演奏精髓呈現,令人感觸更深。
呂文貴經蘇聯專家鑑定評斷具有絕對的音感,之後有一群音樂老師義務教他彈奏不同樂器。呂文貴有音樂天分,也相當頑皮,他創意的以小提琴拉出「我是呂文貴」音調來自我介紹。我原有數片《黑暗中追夢》DVD,常被借走忘記歸還。不過我也很樂意讓這影片廣大散播出去。
2008年我在交大學士班的開學演講,放映了《黑暗中追夢》並和學生討論。第二天,學士班主任黃家齊教授忽然跑來找我,問我到底演講題目是什麼,居然能令整班學生似乎都變成另一個人。交大學士班的學生都是金字塔尖端的菁英,天之驕子,鮮遇挫折。看到多障的盲生能在如此困境成長,並且發揮出不平凡的創意,讓他們相當震撼。
惠明學校是美國教會在台中創辦的盲校,後來由德國教會接手。我小時候常跟著父母(圖一)參加扶輪社活動,依稀曾經在扶輪社聚會時見過惠明學校的德國籍校長韓福瑞(記憶中的名字)。台灣漸漸富庶以後,德國教會決定將資源移到更落後的國家,韓福瑞夫婦也離台返德。
在他們離台之前台北有一棄嬰,被送到惠明學校。惠明並非育幼院,並無嬰兒的設施,但還是暫時收容這位棄嬰。原因是棄嬰也是盲嬰,而當時惠明學校是台灣極少數的盲校,因此嬰兒送來後由韓福瑞太太親自照顧。當德國教會決定撤離台灣時,韓福瑞夫婦擔心無人照顧這個盲嬰,將之帶回德國撫養,並培養他成為一位音樂家。這個盲嬰因看不見,一直以為自己是白種德國人,成年後,韓福瑞夫婦才告知他是台灣人。
幾年前他攜同其德國未婚妻來台演奏,電視也有報導。這個真實故事,不也是創意的泉源?若將之改編,創意加工為小說,一定很感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