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介紹四無量心的修行次第,有世間行人與出世間行人的不同,所以修持四無量心的次第,也有所區別。接著,解釋四無量心的名詞。
第二、解釋名詞:慈無量心,慈是愛念眾生的意思,常常想讓眾生快樂、得到利益;悲無量心,悲是憐憫思念眾生,想要拔除眾生的苦;喜無量心,喜是想讓眾生從快樂中得到歡喜;捨無量心,捨是捨棄慈悲喜這三種心,以不憎恨、不貪愛的心來思念眾生。修這四種心,遍施十方,平等無礙,所以稱做無量心。
修慈心,是為了去除對眾生的瞋恚心;修悲心,是為了去除對眾生的惱怒心;修喜心,是為了去除對眾生的不歡喜、不快樂的心;修捨心,是為了去除對眾生的憎恨及貪愛之心。
第三、修行程度:四無量心修行的程度,可以從總體與分別兩個角度來談。總體來說,在初禪到四禪之間的禪法,及每一個禪定間的中間禪,都可以修四無量心。無色界沒有色質,不方便觀想眾生;而欲界定與初禪前的未到地定,定力較淺,沒有辦法修任何功德。
問:在欲界定與未到地中,利根器的人,在此定中,能真實理解見惑與思惑,為何不能修四無量心呢?
答:由於思惟理體的智慧力猛利,所以利根的人,在欲界定與未到地定的淺定中,也可以發對見思惑的真實理解。至於神通與四無量心等,是事相上的法,一定要在深的禪定中才能發揮作用。欲界定與未到地定,也非完全不能修四無量心,只是當它發的時候,就是進入初禪的境界,所以通常不在此二定中修四無量心。
初禪的五功德支裡,覺觀這二支,用來分別欲界的種種,所以容易發悲無量心;喜支的作用,容易發喜無量心;樂支的作用,容易發慈無量心;一心支的作用,容易發捨無量心。以上所說,就是四無量心的修行處所。
問:第四禪及其中間禪,並沒有喜樂功德支,如何給眾生喜樂?
答:第四禪及其中間禪,雖沒有內在的喜樂,但可以緣取外在喜樂相,平等給予眾生。譬如遠離貪欲的人,自己並不需要五塵的享受,也不會對五塵有污染心,但為了修大福德,也會把五欲的妙樂布施給眾生。在四禪中給眾生喜樂,也是這種情形。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