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最新的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醫3個科學獎項九位得主,全部都是男生——其實這樣的性別配比,也不是什麼新聞就是了。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中,明顯的性別不平衡一直存在,雖然科學社群近年來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有一些進步,不過顯然空間還很大。
圖/Bob
去年11月最新的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醫3個科學獎項九位得主,全部都是男生——其實這樣的性別配比,也不是什麼新聞就是了。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中,明顯的性別不平衡一直存在,雖然科學社群近年來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有一些進步,不過顯然空間還很大。
圖/Bob
文/施奇廷(東海大學應用物理學系系主任)
去年11月最新的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醫3個科學獎項九位得主,全部都是男生——其實這樣的性別配比,也不是什麼新聞就是了。在科學研究的領域中,明顯的性別不平衡一直存在,雖然科學社群近年來也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也有一些進步,不過顯然空間還很大。
2019年12月17日的華盛頓郵報報導,德國曼海姆大學的經濟學家Marc Lerchenmueller(哪位同學來教我念一下他的名字),某個晚上跟他的心臟科醫師太太進行愉快的夜間家庭生活——也就是一起在家裡各自讀論文時,太太經常抱怨:這篇論文講得太誇張了、那篇的結論根本沒有作者講得那麼重要…後來夫妻倆討論了一下這個問題,注意到論文中的措辭似乎跟作者性別有關。後來馬克對這個問題進一步研究,發現男生寫的論文的「摘要」以及「總結」中,會大量出現「新穎的」(novel)、「獨一無二的」(unique)、「卓越的」(excellent)這類的措辭。
他的團隊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發表於2019年12月16日出版的「BMJ」(英國醫學頂級期刊)。他們從2002到2017年的10萬篇醫學論文以及620萬篇生命科學論文中,統計25個「正面單字」出現的機率,並且依照每篇文章的「主要作者」的名字(first name),依據「姓名性別資料庫」來判斷主要作者的性別(當然不會是百分之百準確,但誤差不大)。結果發現,幾乎在所有的「正面單字」使用上,都是男性作者使用較多,只有「supportive」(支持的)這個字是女性使用較多。
不過研究者也承認,這個統計數據並無法告訴我們這個差異是在何時發生,是一開始寫稿時女生就不喜歡這麼寫?還是在審稿與編輯的過程中逐漸修改成這個樣子?當然更不能回答,這種差距的根源是什麼?是因為女孩從小就被教育講話不要太過誇大與斬釘截鐵,而男孩比較會被鼓勵這種調調?還是編輯或審稿人會針對針對女性作者做這樣的修改建議,把論文捏成這種形狀?或者在女科學家養成的過程中,所受到的重重阻力讓她們總是發言比較謹慎?
「或許我們該鼓勵女性(寫論文時)要表現得更像男性一樣多用正面積極的字眼,」密西根大學以及哈佛醫學院的專家在BMJ為這篇文章寫的評論說,「不過在我們還沒弄清楚對這些性別差異的現象與證據之前,對這些『叫女性改變』的作法最好還是採取保留的態度,而是應該是去改變造成這個性別差異的社會系統。」
什麼?跟物理無關?作為女生比例高達40%的物理系主任,當然要關心女科學家的處境與科學界中的性別平等問題啦!怎麼會無關,超有關的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