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雲英
我一直很喜歡「同款」這個字眼,尤其用台語念出,更有韻味。
在早餐店等餐時,來了一位拄著拐杖、走路顫巍巍的老人,老闆娘親切招呼他:「爺爺,同款嗎?」老人點了點頭,用不太輪轉的台語,順勢附和著:「同款!同款!」
無須多言,落身一坐沒多久,漢堡起司蛋和溫豆漿就端上桌,可見老人是常客,並且獨沽這一味,讓老闆娘都牢牢記住了他的喜好。
公園裡,有兩個小小孩各據一方在玩耍,忽然一個眼尖,興奮得像發現新大陸:「你衣服上有小貓咪,我也有。」「啊!是貓咪耶。」
同款粉紅色,一隻貓咪爬上肩頭,一隻蹲坐胸前,撞衫了?真好。原本互不相識的小蘿蔔頭吃吃笑起來,連帶一旁大人也遠遠交換一個會心的微笑。
老媽在世時,最自豪她的裁縫是無師自通,常在美容院洗頭隨手翻閱雜誌就有靈感萌生,回家踩著勝家縫紉機便依樣畫葫蘆,有時我忍不住調侃她抄襲,她很不服氣,撇撇嘴,急忙為自己辯駁:「哪有?同款著無同師傅。」意指表面看起來也許相似,其實內涵大不同,她十足有把握巧手不輸名牌設計師,相信女兒穿上身也絲毫不比雜誌模特兒遜色。
老媽在說這句台語俚語時,下巴上揚四十五度角,充滿驕傲與自信。
我們五姊妹一起出遊時,總被陌生又熱情的路人一眼識破身分,年紀稍長的阿桑講話最傳神:「不是五胞胎吧?姊妹怎麼生就這尼同款?」
三妹總衝口而出、無論尊卑:「是啊!同一個師傅製造出品,當然足同款。」大家都被逗笑了。
我真的很喜歡「同款」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