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 吃甜第一粽子糖

文/朱振藩 |2020.02.03
1760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舊俗是祭灶送神之日,一稱「過小年夜」。在供品當中,全都是甜的,有甜圓仔、米餌、甜粥及麥芽糖製成瓜狀的「餳糖」等。到了新正期間(即正月十五日前),凡親友來拜年,主人家招待的,幾乎全是甜食,置朱漆木盒中或放在九龍盒內,示圓滿甜蜜之意,按照台灣風俗(傳承自閩、粵),客人於取食後,必道些吉祥話,即使不想吃,亦須取一物,以示尊重,並致賀忱。

媽媽是嘉義人,所備甜物中,新港飴、花生糖、冬瓜條等,均為常見之物,倒不怎麼新鮮。記得讀小學時,爸爸採辦年貨,會從員林、台中專程去台北採購,其蘇式的糖果、點心皆出自「采芝齋」。其時年紀尚幼,最喜歡粽子糖,縱百吃亦不厭,此半世紀前的往事,迄今仍記憶猶新。

至於粽子糖的起源,與蘇州「采芝齋」的創始人金隱之(一說是蔭芝)有關。他原先於洙泗巷設攤,專售一種名「謝家糖」的小方糖。某年端午節時,發現孩童把小粽子串在筷子上,蘸著糖,一串一串吃,遂受到啟發,將小方糖製成粽子形,再加以改進,從此問世。在大發利市後,創設「采芝齋」,從此譽滿江南,成為蘇州名食。

粽子糖舉國知名,實為特殊機緣。相傳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得病,特召蘇州名醫曹滄州進宮診治,曹帶了當地絲綢、蠟燭及粽子糖入貢。慈禧嘗罷粽子糖,覺得鮮潔爽口,勝過他地糖果,加上粽子即「種子」的諧音,「鳳」心大悅下,降旨列為貢品,聲名遍傳朝野,竟成獨門絕活。

曹氏回到蘇州,鑒於「醫食同源」,建議「采芝齋」製此糖時,添加些中草藥,如能化痰止咳的川貝等,粽子糖乃一躍而成療效食品,銷路更大,門庭若市。店家受此激勵,開始以薄荷、玫瑰、松仁等充當配料,將小小的糖果提升高檔層次,不僅味美可食,且能袪病強身,同時價廉物美,廣受人們歡迎,自然不在話下。

薄荷粽子糖有潤肺清痰之功、玫瑰粽子糖可收活血之效,滋味都很不錯。就我個人而言,獨對松仁粽子糖情有獨鍾。根據爸爸回憶,此糖所用松仁,取自雲南及東北各地,其特點為大如巴豆,肉厚油多。而其製法,則是把松仁融入糖中,經冷凝後,色如琥珀,油光閃亮。拈起送口,油潤甘香,別有風味,不僅有「甜頭」,而且有「香頭」。當時兩岸隔絕,這種「本尊」至味,只能聽聽而已。

然而,台北「分身」的美味,在我童稚時期,已是「無上妙品」。小心輕送口中,先用唾液消融,滿嘴清甘鮮爽,最後再食松仁,馨香柔糯化盡,絕對是小確幸。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就算是能南面而王,也比不上如此快活。

隨著時光流逝,台北的「采芝齋」,早已關門大吉,然其奧妙風味,始終常繫我心。近年兩赴蘇州,既品了蘇州「采芝齋」老店的粽子糖,也嘗了甪直莊氏的仿製品,味道都還不錯,前者尤其可口。只是往者已矣,竟是如此的無可取代,令我一直唏噓不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