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養人形象清秀,眉目與髮髻表現精細。身著飾有桃形雲紋的圓領大袖長裙,腰束寬頻;雙腳直立,雙手曲於胸腹際,體態端莊。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提供
佛教何時傳入上海,史料中無確切記載,但保存至今的敦煌莫高窟《西晉吳淞江石佛浮江壁畫》和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吳郡石像銘》中記有:「建興元年(西元313)吳郡婁縣界松江之下,號曰滬瀆……」,幾個打漁人在滬瀆口隱約看見兩個人像浮海而來,以為是神仙顯靈,引起四方轟動。
吳縣信士朱膺聽說之後,沐浴清齋,乘船至滬瀆口,發現是兩尊石像,背部有「維衛」、「迦葉」題記,確認是佛祖的兩個弟子,遂迎至蘇州通元寺供養。
記載中的婁縣、松江下游、滬瀆口,都在今上海境內,說明佛教至遲在西元3~4世紀已經傳入上海。
【展品賞析】
供養人銀鎏金立像
尺寸:高11.5cm
供養人形象清秀,眉目與髮髻表現精細。身著飾有桃形雲紋的圓領大袖長裙,腰束寬頻;雙腳直立,雙手曲於胸腹際,體態端莊。
在佛教文化中,以香花、燈明、飲食等資養三寶為「供養」,有供養行為的人,稱為供養人。此像應是按照明代供養人的真實形象所作。1997年上海市松江區秀道者塔天宮發現四足方座後背處刻銘:太和五年……等銘文。
展期:即日起~5/3
展地: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本館二樓第一、二展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