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校刊《澳大新語》記者採訪
時間:2013年1月22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客堂圖/佛光山提供
星雲大師應邀在澳門大學建校三十周年校慶系列講座中,演講「世間財富知多少」。(2011.04.29)
圖/佛光山提供
隨堂開示錄─對談專訪 18
體會真理 2-1
澳門大學校刊《澳大新語》記者採訪
時間:2013年1月22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客堂
提問一:大師,現在有很多人覺得自己不快樂,您覺得人要如何才能活得比較快樂呢?
大師:人的心就像一座工廠,工廠可以製造歡喜,也可以製造煩惱。與其製造煩惱讓自己不幸福、不快樂,為什麼不轉變自己的心念,製造歡喜和快樂呢?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提問二:佛光山推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請大師談談您怎麼推廣這「三好」?
大師:過去中國人常說一句話:「你造業喔!」什麼叫做「造業」?做好事、做壞事都是「造業」,即造善業、造惡業。所謂「善業」,身體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就是造善業;把身口意轉變成好的,就是好人。如果身不好、口不好、念頭也不好,當然就不是好人了。所以,「三好運動」不是佛教的,它是我們每個人的。你要做好人,還是做壞人呢?由你的身口意來決定。
自從馬英九總統和連戰先生幫忙推動「三好運動」,現在全台灣各級學校也推行「三好」。例如我們每年舉辦的「三好實踐校園」頒獎典禮,很多學校的老師憑著推動「三好運動」,也獲得了各種獎項。
提問三:是否現在的人都比較缺乏「三好」,所以才要推動「三好」呢?
大師:是太缺乏了!明明是簡單的好事,他偏不要把它做成好事,而要朝壞處去做;明明可以說一句好話、幫忙人一下的,他就是不肯說、不肯幫忙;明明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人生要朝好處想,但他就是不朝好處想,老是朝懷疑的、壞的地方去想,這實在是人的劣根性。
提問四:剛才您說到懷疑,現在很多人看事情都比較負面,老是用懷疑的態度去看待。例如和尚要化緣,你明知道他是假的,還會布施嗎?
大師:這要看你自己的心量如何,如果你覺得是非要分明,就擺明說你是假和尚,我不要跟你有這個緣分;假如說你有心量,覺得他雖然是假的,而我是真的,所謂「真施主不怕假和尚」,就不去計較了。總之,看個人的心量而為了。
提問五:您有一本書叫做「捨得」,您覺得人為何要先「捨」才有「得」?
大師:等於一塊田地,你必須播種,它才能生長;你要想吃飯,就必須去煮飯。也如同天主教說的:「你要想怎麼收成,就必須怎麼耕種。」你要想「得」,當然就要從「捨」做起;你給人,人家才給你,你平時一毛不拔,不肯結緣、不肯給人,又有誰會給你呢?所謂「捨得、捨得」,捨就是得。
提問六:澳門人很有錢,但有很多人仍然覺得自己沒有錢,您怎麼看待有錢、沒有錢這個問題?
大師:有錢的人不一定就有道德,有錢的人也不一定就富貴,在我看,有錢的窮人很多。既然有錢,為什麼會是窮人?因為他不滿足,雖「有」也是「無」。而有的人雖然貧窮,或者不是很富有,但是他肯得結緣、肯得幫助別人,他就是窮人中的富人。所以,窮和富不可以金錢多少來論定,在人格、品德上另有窮和富的不同。
提問七:現在澳門有很多人對生活不滿,心中諸多怨氣,您如何透過宗教,讓人化解心中的怨氣?
大師:心中的怨氣只會苦了自己,所以你要「出」氣啊!氣,為什麼要憋在心中呢?你能看破,就不氣了;你能放下,就不氣了。
不過,與其生氣,不如自己積極有所作為:我要努力改變社會、多為社會服務……如此,又何必要嘔氣呢?
提問八:現在來談談教育的問題。您為什麼這麼重視教育?
大師:因為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氣質,教育可以養成一個人的品德、智慧、知識,教育能使一個人成長,對人生的關係很重大。人在小的時候,需要父母教導;稍微大一點,需要進學校接受教育,從小學讀到中學,再讀到大學;甚至出了學校,還要社會的親朋好友做為自己的諍友,給自己一些意見、教訓。
我覺得教育是一生的,每個人都要受教育。我個人沒有進過什麼學校,但是我在人間,社會給我教育;我在寺院,寺院給我教育;我跟別人相處,別人都是我的老師,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提問九:您覺得在教育上,如何將佛教的真理應用到一般學生身上,讓大家都可以擁有像佛弟子一樣的修行,成為一個擁有正知正見、正確人生觀的年輕人呢?
大師:要運用佛教做為自己修養的準則,可不那麼容易。就如同十八般武藝,並不是武器拿到手就會用,還需要下多少功夫,不斷地苦練才能成就;佛教的文字、義理,也不是知道了就能奉行,還必須深入、會通,要悟道、開悟。因此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會說幾句佛教的名相也還不行,他要有一種體會真理的修養,才能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幫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