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炳林在義大利威尼斯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圖/新華社
文/記者馬維坤、任延昕、張文靜
扎根中國大陸西北,專注敦煌學研究近四十載,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所長鄭炳林堅信,要把敦煌學做大做強,就要把它的種子播撒到全世界。
初見鄭炳林,一頭細密銀髮,一副細邊眼鏡,平平無奇的深色外套,難掩儒雅的學者風範。在他十幾平方米的辦公室裡,各種敦煌學相關書籍擺滿了書架,記錄了他三十多年的堅守。
一九七八年,二十二歲的鄭炳林考入蘭州大學,從村裡的拖拉機手,成了一名歷史系的大學生。那時,中國敦煌學研究初興起,而日本、法國等國家相關研究已碩果纍纍。「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國外」成了流傳在學界的一句調侃,刺痛了學者的心。
一九七九年,蘭州大學開始建設敦煌學研究機構。畢業後留校工作的鄭炳林加入其中,承諾「要把敦煌學發展好」。
此後,他潛心鑽研,博覽群書,靠著放大鏡和膠卷機,一點點「啃」下了敦煌寫本的縮微膠卷。
「我進了圖書館就不願出來。有時被鎖在資料室了,就在裡面過夜。」他說,「五萬卷的敦煌文獻我基本翻過幾遍,只要一看標題就知道裡面有哪方面的文書。」
他遍訪古蹟,「敦煌至少去了四五十次」,前往法國、日本訪問,到蒙古國考察碑刻,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先後發表論文二百餘篇,相繼出版《敦煌地理文書匯輯校注》、《敦煌碑銘贊輯釋》等二十餘部著作。
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成立之初,研究基礎薄弱,還曾面臨人才外流的困境。「當時研究室從十四個人減到四個人,壓力非常大。」他回憶道。
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有過離開的機會,但他有股犟脾氣,不想半途而廢。「我當時就想,敦煌學要起來,必須重新組織、重新發展、重新設計。」他說。
於是,他傾力投入,一步一個腳印規畫學科建設,申請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
終於,一九九八年,中國大陸第一個敦煌學博士學位點在蘭州大學設立。二○○二年首批博士畢業,二○○五年首個博士後出站,二○○七年首位留學生博士畢業。截至目前,該研究所已培養博士研究生一百四十二位、碩士研究生四百餘名,其中四十七名晉升為教授,五十名晉升為副教授。
如今,坐擁地理優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已成為國際敦煌學學術研究中心。每年都有法國、日本、美國、俄羅斯、英國等地的學者來此講學和交流。
二○一五年,該研究所啟動編撰《國際敦煌學百年文庫》,並得到了台灣、日本、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境內外科研院所及圖書館的支持,實現敦煌學術數據庫共享。
今年六月,由該所主持編撰、歷時四年多完成的《國際敦煌學百年文庫》港台卷已出版七十冊,日本卷已出版十冊,接下來還將對法國、俄羅斯等國敦煌學文獻進行原文印刷出版。
「敦煌學涉及內容廣泛,分布在全世界,促使了研究隊伍和研究文獻的國際化。」鄭炳林說:「中國人應該以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來對待敦煌、對待敦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