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蕙蘭
歡樂的耶誕節又快到了,紅的、綠的、藍的絢麗燈飾一閃一滅,好像在跟我眨眼睛,也開啟了一扇扇記憶之窗。
在我還不知道什麼是耶誕節,媽媽也從來都不懂什叫做串聯、並聯、電阻、電流時,我跟姐姐們就會一起幫媽媽組裝分段閃爍、裝飾在耶誕樹上的燈飾,以改善家計。民國50、60年代,台灣曾是全世界耶誕燈串的重要輸出地,而我長大的新竹眷村,就是立大功的小螺絲釘之一。
要完成一串耶誕飾,通常會有好幾道工序,工資則是依分段工序及不同的燈款、造型難易,按件計酬。
首先,要做好能通電的小燈頭,數量依燈串長短各有不同,然後將各式小燈泡插在燈頭上,還要注意將鎢絲插準鎢片,連接電源後才會亮起。而要讓一串串美麗的燈飾分段閃爍,就需要運用並聯、串聯的電流搭配一個母燈(膨脹係數跟其他燈泡不一樣的特殊燈泡)。
美麗的燈串完成後要裝入小盒子,賣相才佳,且為確保裝盒的燈串會亮會閃,還需加上一道測試程序,最後再將一盒盒測試過的燈串封箱。所有工序都是在村裡的各家各戶完成,盤商只須叫貨車將成箱的貨送往機場或碼頭,就可以直接外銷了。
那個年代,很多人共同的記憶就是半夜起來吃泡麵、看少棒轉播,金龍隊奪冠時的歡呼,七虎隊敗北時的扼腕,但無論輸贏,因為凝聚了眾人的情感,所以都是一種幸福。至於我,還比別人多了一個半夜吃泡麵的記憶,就是為了耶誕燈飾熬夜交貨。當時並不覺得苦,只希望幫媽媽把貨趕出來,這樣就可以多領一些工資,大家都開心。
也因此,民國58年金龍隊比賽時,我還得擠在村裡少數有電視的鄰居家中站著看;到了民國60年巨人隊在威廉波特比賽時,媽媽用組裝耶誕燈飾的工資買了電視,我跟姐姐們已經能在自己家裡又叫又笑地看轉播了。
還記得當時,客廳裡滿坑滿谷的繽紛燈材及半成品,我跟姐姐們負責裝燈串入盒,媽媽驗光,爸爸則在院子裡裝箱,全家分工合作,忙得不亦樂乎。唯因驗光傷眼睛,晚年時媽媽的眼睛變得不是很好,但三姐因耶誕燈串與中盤商伯伯的次子結緣訂終身,也成為一段佳話。
熠熠生輝的燈飾妝點了耶誕節,改善了當時軍人家庭的清寒生活,也閃亮了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