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隆俊
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對往昔鄉下農家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故台語及客語都有「冬節」之稱。雖然不一定會大肆慶祝,卻也不敢馬馬虎虎地過。
古早,每遇喜慶或民俗節日,總會打粄做粿來祭神並打打牙祭,孩童們更是將牙齒刷得潔白光亮,就為了吃美味的粿。
記得我還是囝仔時,做粿是相當辛苦的,尤其磨米漿最是累人。因為磨米漿的石磨不是電動的,必需靠人力推拉笨重的石磨,夏天時自然汗流浹背!到了六○年代初,電動馬達磨漿機才問市,但也是有錢人家才買得起,在鄰居家大排長龍等著磨米漿的情景,相信老一輩的人應該都還記憶猶新。
那個年代,沒有現成的湯圓可買,因此冬至前一兩天,家家戶戶都得搓「圓仔」,一來用以祭祖、拜土地公,再者還可以吃湯圓應景,欣慰又長了一歲。湯圓平時不容易吃到,冬至時會搓比較多,鹹甜口味兼具,連吃個幾天也不怕吃膩。
此外,由於鄉下人家幾乎都會養牛來幫忙農事,牛要拉車又得耕耘,說起來也是挺辛勞的。因此每到冬至時,農民就會在牛角上掛幾顆湯圓,慰勞牠們一年來的勞苦功高。
白天須操勞農事,所以搓湯圓大多在夜幕低垂後,於昏黃燈光下搓湯圓,格外地有氣氛。一家老小圍坐在小板凳上,你一言我一句互相嬉笑之餘,手掌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湯圓不但要比誰搓得快,還得搓得圓滾滾又漂亮。
其實,囝仔們哪拼得過大人呢?手中搓著糯米糰,心裡想的卻是湯圓的好滋味,搓出來的不是大小不一就是奇形怪狀,或把湯圓搓成「湯扁」了!如今回想起來,依然忍不住莞爾。
可惜的是,現代人很少親手搓湯圓了。買市售的雖然方便,口味亦很多元,卻也失去了一家人一起搓湯圓的那種樂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