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德國看守協會等環保團體日前在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公布「氣候變遷續效指標」(CCPI)報告,台灣在六十一個評比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三,為歷年最差成績。台灣的氣候政策出了哪些問題,該如何改進,是跨部門、跨世代的議題,需要民眾、企業與政府共同解決。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公布之際,《時代雜誌》亦公布二○一九年度風雲人物,由十六歲瑞典少女桑柏格獲得殊榮。《時代雜誌》讚揚她是青年力量,成功凝聚全球聲量。她參加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氣候峰會時指出:「改變不會來自當權者,而是大眾。」
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台灣為「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評比最差的三個地區。桑柏格批判各國領袖的不作為,導致氣候暖化問題日益惡化,更值得台灣領導人與各界領袖好好反省。
從「氣候變遷績效指標」的評比標準來看,溫室氣體排放占四成,再生能源、能源使用、氣候政策等各占二成。這次評比所依據的是二○一七年資料,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不僅政府所訂定的目標比國際標準寬鬆,實際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反增,成績當然不佳。
再生能源使用方面,由於評比使用二○一七年資料,台灣最近二年再生能源稍有增加,但新增的再生能源未納入評比。至於氣候政策方面,台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中明訂,二○五○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二○○五年的百分之五十以下,而國際標準是二○五○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與一九九○年相比,減量百分之百。相形之下,台灣訂定的目標太寬鬆,屆時不會產生作用,必須進一步檢討。至於減碳路徑,目前未有具體政策引導,更是一大缺失。
對於台灣在「氣候變遷績效指標」排名墊底,環保署表示不能接受,並批評這些指標對台灣不公平。其實,這正是台灣減碳成效不佳的政策盲點。奉勸環保署與其花力氣批評這項國際評比,不如虛心檢討國內減碳政策、減碳路徑方面有哪些應加補強,如何結合企業界、公民團體的力量共同推動減碳,畢竟口水減碳無濟於事。
對抗氣候變遷需要各行各業進行大轉型,能源部門是排碳最大戶,降低燃煤發電比重,增加再生能源比重,是當務之急。在運輸工具方面,降低燃油車的比重,提升新能源車如電動車、氫能源車的比重,是各國努力的方向。台灣在電動車、車聯網與零組件方面有相當利基,從Gogoro的成功經驗來看,實應加速新能源車發展,以掌握市場先機。
農業與土地使用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高居第二位,農牧業與土地利用對溫室氣體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往往被忽略。餐廳與廚師們可以從永續發展的角度挑選食材,教育農民、消費者,進行零廢棄的食物循環,減少食物廢棄物,達到減碳目標。減碳須從上而下擬定良好的政策引導,也必須由下而上,全民與各行各業從自己做起,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