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取自網路
文/台北市立天文館
由中央大學主導參加的國際「泛星計畫」,利用泛星望遠鏡取得的第一手影像,尋找未知天體。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中學生分析泛星計畫的影像,發現了一顆比海王星還遙遠的小行星,這是全球首次由高中生發現海王星外的太陽系天體。這顆小行星大小約200公里,距離太陽平均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56倍(即56個天文單位),比海王星甚至冥王星更遠。
當年發現時由興大附中的全校師生命名為媽祖,但此名並未被國際天文聯合會(IAU)認可,經過多次的命名討論及軌道驗證,2018年,IAU給予其永久編號小行星472235,並於近日接受興大附中學生投票命名該天體為「燭龍」。
燭龍,是我國神話山海經中的神怪,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文中描述燭龍為人面蛇身,通體紅色,張閉眼可控制日夜,吐吶則控制冬夏,其形象雖有各種解釋,但以極光說最為類似。
指導老師林士超回憶當時剛發現該星體時,因為移動量很低,以為該星正朝著地球直線飛來,誤認為是潛在危險天體,經過後續的多次觀測,才證實是海王星外天體。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陳文屏是「泛星計畫」台灣的共同主持人,他說:「這次的發現很幸運,小行星分類印證了小心求證的科學過程,而一旦好運掉下來,準備好的人才能伸手接住。這次的命名過程蜿蜒曲折,很高興神話燭龍躍向太空變身為燭龍小行星。」今年從10月起,台灣正在參加國際天文搜尋聯盟(IASC)小行星搜尋活動,這次有將近30所學校,超過百餘位學生參與,期待更多人好好準備伸出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