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宗儒(左)踏入社會工作的最初,是煮飯給弱勢朋友吃。圖/蔡宗儒提供
蔡宗儒(右)平時的工作是關懷街友,照顧他們溫飽,也協助就業。圖/蔡宗儒提供
【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我一看就知你是好人。」初見面幾句話,弱勢朋友就如此評價蔡宗儒,他是屏東五十名街友的「照顧者」,八年來從廚師變社工,完成專業進修、服務社區老人,本來為移工開的餐廳也成了愛心待用餐店,每月供應四十份餐點給困苦人。他謙虛說:「母親的身教開啟我服務念頭,學佛則讓我堅持這份心意到底。」他發願讓社會更好,盼艱苦人的困境都能被看見。
餐飲系畢業、三十八歲的蔡宗儒,曾在老爺、福華飯店服務,二十三歲時,他的母親病危,病逝前身體一度好轉,卻堅持為眾生念佛、回向,他不解地問:「為何不好好休息,而去為人誦經?」母親說:「有能力時就該助人。」每次他思念母親,都會想起這句話。
母親叮囑他對父親好一點,他擔心父親一人經營雜貨店寂寞,回鄉陪伴,就近在屏東飯店工作。一天深夜,一名老婆婆在門口垃圾桶翻找食物,他起了個念,將客人給他的好料遞過去,遭婆婆拒絕。不服輸的他,在婆婆下次來前將食物掛在外頭,果然婆婆收下了。
翻垃圾的老婆婆
讓他上了一課
十多天後,婆婆發現餐廳外的剩食「怎麼一天比一天豐盛,甚至有水果」,躲在旁觀察得知真相後,對蔡宗儒說:「我知道是你,少年仔,謝謝。」蔡宗儒問:「為什麼之前拒絕我?」婆婆說:「不想麻煩別人,活到這把年紀,殘羹冷飯已足夠。」蔡宗儒不捨,更體會原來助人還要考量對方心情。
八八風災那年他二十八歲,賑災時遇到竹科工程師,對公司給他們公益假、做好事又有薪水領感到羨慕,決定轉換跑道,也到慈善機構服務,輾轉進入人安基金會。他無社工專業,從外展服務做起,跟宮廟借空地,煮飯給街友吃,引起民眾好奇,紛紛捐助物資,一傳十、十傳百,清寒家庭、老人都來享用,鄉里有了更多人情味。
蔡宗儒能獨當一面時,發現學識匱乏,主動進修社工學分,把所學用在服務對象身上,三十歲成為人安基金會屏東平安站站長,一人負責四十到七十名街友的關懷重任。
「街友的世界比媒體披露的還特殊,每人都有故事。」他印象最深的是「荒山叔」,「他的例子很少見,是自願流浪,因年輕時忙賺錢,自覺沒有給家人太多陪伴,內疚,把流浪當贖罪」。蔡宗儒說,輔導有成功必有失敗,身為社工不該沮喪,要找出對的方法。
街友困境超想像
他盼社會看見
大眾常認為街友咎由自取,與清寒家庭、身障者等不一樣,但他不這麼想,他發現街友有各式各樣困難,普遍為借錢討不回,或被騙破產,中年失業又不被家人支持,不能領低收補助;企業常嫌他們年紀大、學歷低、信用破產,其實他們只是不善理財,有些犯罪紀錄還是當街友後被人利用的。
蔡宗儒細心觀察街友需求,「他們要的其實只有正確理財觀、活著的目標」,他更看見「心靈老師」的重要性,說自己很幸運,從小母親帶他在佛光山念佛、短期出家,讓生命有正向出口,也有目標,遇困難能保平常心。
他說,大哥佛緣更深,從軍依然吃素,退役後立志度眾而出家,二哥信基督也助人為樂,但街友不曾有這些緣分,沒有人生目標。他發願媒合宗教與諮商師,撫慰弱勢者心靈,「我們會鼓勵街友振作後,幫助一樣有困難的人,一起讓社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