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文化運動館古意迴廊。圖/丹青
文/丹青
台灣新文化運動雖不是武裝的反對運動,但由於牽涉到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威權,亦有許多參與人士遭到日警的逮捕、拘禁,情節嚴重者,甚至於受到坐「水牢」的苦刑。
當時,距離台灣新文化運動發源地最近的台北「北警察署」 就位於現在家樂福重慶店(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一七一號),蔣渭水等人就曾被監禁於此。一九三二年(昭和七年)新建台北北警察署於今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八十七號,一九三三年完工後遷入,還是關過不少台灣新文化運動的精英人士,著名的水牢就建造於此。
日本投降後,此地為國民政府接收,曾為台北第一分局、刑警總隊所進駐。一九八五年,改為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寧夏分局,一九九○年再改名為大同分局。然因建築老舊卻富歷史意義,於一九九八年即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二○○六年,更以其現存古蹟的意涵,被定位做為「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的籌備處,待二○一二年大同分局喬遷至隔鄰錦西街新址後,即展開規劃、整建、修復。
去年十月十四日,這個舊日拘留過許多台灣知識界精英的台北北警察署,變成「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無疑的,是相當具有意義和實質古蹟的緬懷感。
「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外牆結構雖歷經整修,但還是台北市僅存的三○年代警察局,有見證時代之價值;尤其室內還保有當年所建之拘留所及水牢,更能呈現警局的特殊空間。尤其整建後的紀念館,無論樓梯、迴廊、窗戶、天花板等,均具典雅日治時期建物之色彩,即使不看展覽,光看建築特色亦值得一顧。
展覽方面,一樓為常設展──「黃金年代的光影」。藉由豐富的圖片、照片、圖表、書籍及互動視聽器材等,展示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人物、活動及演變等,尤其透過還留存的扇形拘留室及水牢設施等,更具震撼人心效果。
二樓曾設開幕特展──「大覺醒時代」。分類展出先輩們不以肉身抵擋統治者的槍砲武器,在眾聲喧嘩裡,激盪出台灣文學、戲劇、美術、音樂的新板塊;展品豐富、布置華麗、互動設施亦多,是走讀台灣歷史值得回顧的展覽。
現在的執政黨只著重在二二八事件或白色恐怖時代的追述,卻忽略了日治時期台灣知識分子的文化興革運動,「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確實值得去參觀,緬懷一下台灣現代化思潮的起點和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