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 名人故居走一趟 領略不平凡的日常 下】甘地不合作運動發源地 薩巴馬蒂修院

文/康世人 |2019.10.27
2050觀看次
字級
薩巴馬蒂修院內的甘地故居。 圖/康世人
阿默達巴德機場的甘地織布塑像。 圖/康世人

文/康世人

位於印度總理莫迪家鄉古茶拉底省(Gujarat)首府阿默達巴德(Ahmadabad)的薩巴馬蒂修院(Sabarmati Ashram),是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1917到1930年居住的故居。

薩巴馬蒂修院是甘地為爭取印度獨立而發動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消極抵抗運動和非暴力運動的發源地,因此也被稱為甘地修院(Gandhi Ashram),或稱甘地紀念館。

根據修院的介紹,甘地1915年從南非返回印度後,為進行農業、畜牧業、奶牛養殖和手工編織棉布卡締(Khadi)相關自給自足生產活動,而於1917年6月17日與妻子卡司杜巴(Kasturba)搬到在薩巴馬蒂河畔的一塊空地上,並在此興建了修院居住。

甘地每天上午會在靠近河畔的一塊空地上祈禱和冥想,接著回到屋內進行至少45分鐘的織卡締及其他抵制英國產品的自給自足活動。

甘地在薩巴馬蒂修院13年的醞釀與思考,讓他及追隨者希望建設一種新的真理和非暴力社會結構,以改變社會現況。

甘地於1930年3月12日,在薩巴馬蒂修院發動知名的「船夫」(Dandi)遊行,從修院展開總共241英里的遊行,以抗議英國對印度鹽課徵重稅,藉此達到促進英國鹽在印度銷售的目的。

這場印度公民覺醒爭取自由的運動,引發英國殖民政府逮捕6萬名爭取自由人士,並沒收薩巴馬蒂修院;甘地也因而發誓,在印度取得獨立之前,不會再回到薩巴馬蒂修院。

雖然甘地率領印度人民於1947年8月15日促成印度獨立,他卻於1948年1月遭到暗殺,再也沒有返回薩巴馬蒂修院;但也因為甘地,使薩巴馬蒂修院成為印度自由意識形態的發源地,以及爭取獨立的見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