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巴馬蒂修院內的甘地故居。
圖/康世人
阿默達巴德機場的甘地織布塑像。
圖/康世人
文/康世人
位於印度總理莫迪家鄉古茶拉底省(Gujarat)首府阿默達巴德(Ahmadabad)的薩巴馬蒂修院(Sabarmati Ashram),是印度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1917到1930年居住的故居。
薩巴馬蒂修院是甘地為爭取印度獨立而發動不服從、不合作和絕食抗議等消極抵抗運動和非暴力運動的發源地,因此也被稱為甘地修院(Gandhi Ashram),或稱甘地紀念館。
根據修院的介紹,甘地1915年從南非返回印度後,為進行農業、畜牧業、奶牛養殖和手工編織棉布卡締(Khadi)相關自給自足生產活動,而於1917年6月17日與妻子卡司杜巴(Kasturba)搬到在薩巴馬蒂河畔的一塊空地上,並在此興建了修院居住。
甘地每天上午會在靠近河畔的一塊空地上祈禱和冥想,接著回到屋內進行至少45分鐘的織卡締及其他抵制英國產品的自給自足活動。
甘地在薩巴馬蒂修院13年的醞釀與思考,讓他及追隨者希望建設一種新的真理和非暴力社會結構,以改變社會現況。
甘地於1930年3月12日,在薩巴馬蒂修院發動知名的「船夫」(Dandi)遊行,從修院展開總共241英里的遊行,以抗議英國對印度鹽課徵重稅,藉此達到促進英國鹽在印度銷售的目的。
這場印度公民覺醒爭取自由的運動,引發英國殖民政府逮捕6萬名爭取自由人士,並沒收薩巴馬蒂修院;甘地也因而發誓,在印度取得獨立之前,不會再回到薩巴馬蒂修院。
雖然甘地率領印度人民於1947年8月15日促成印度獨立,他卻於1948年1月遭到暗殺,再也沒有返回薩巴馬蒂修院;但也因為甘地,使薩巴馬蒂修院成為印度自由意識形態的發源地,以及爭取獨立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