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禮上,新娘子的紗麗很華麗,出席的女賓也都會穿上最漂亮的紗麗。圖/康世人
印度舞者穿上最喜慶的紅色紗麗表演。圖/康世人
文/康世人
一看到紗麗(英文為Saree或Sari),人們就想到印度,但紗麗其實是南亞大陸婦女的傳統服裝,除了印度,包括斯里蘭卡、孟加拉、尼泊爾等地的婦女,都穿著可凸顯女性曲線美的紗麗。
紗麗在南亞大陸的歷史,可追溯到約5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根據文獻,紗麗是在西元前2世紀到1世紀間,由三件式逐漸演變成現在的一件式。
乍看紗麗的穿法,好像簡單,但這種完全沒有釦子、拉鍊的「纏布穿衣法」,現在除了年紀較大的南亞婦女外,年輕的女孩大多無法自己獨自一人穿好,必須他人協助。
通常,婦女會先穿上襯裙,再把長4.5到8公尺、寬60到120公分的紗麗從腰部纏起,再圍到腳跟成統裙狀並做出漂亮的折邊,然後將末端下擺披搭在左肩。根據知名的紗麗研究學者戚許蒂(Rta Kapur Chishti)所著的書中記載印度各地的紗麗穿法,多達108種。
為了讓這種傳統服裝能延續下去,也有扣子、拉鍊的改良式紗麗,方便婦女著裝。
南亞大陸有已婚婦女的面容不能讓外人看見的傳統風俗,紗麗又成為已婚婦女可以拉到頭上覆蓋面容的面紗;這樣的習俗仍可在南亞大陸許多農村和小城鎮見到。
紗麗的材質,從早期印度河流域種植棉花而製作的棉布,到後來演變為更柔軟的絲綢,上面的刺繡多以手工織造,且全是天然染料染成,用色鮮豔。
即使不方便穿,傳統紗麗在印度及南亞多數國家,仍然是國服,也是婦女最愛穿的衣服,只要碰到重要場合,一定看到婦女穿上色彩豐富、華麗鮮艷的紗麗;更別說在鄉村,婦女平日幾乎都穿著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