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拉門的電視機圖/賽夏客
文/賽夏客
印象中,我家買電視機是在民國五十年(1961年),在通霄鄉下地方首開先鋒,造成轟動,一時人氣匯集,客廳宛如電影院,擠得水洩不通。
民國四十九年底(1960年),小學二年級的我放學回來,見一群電力公司的叔叔伯伯穿梭於屋子內外,從電線桿中拉了兩條線進來安裝,大人喝令小孩閃開一點,別被電線電到;第一次聽到電的東西,而且會電人,甚感好奇,就趴在窗戶盯梢著像蜘蛛人的他們攀岩走壁,手腳俐落的分進合擊。大概在日落時分之際,屋內頓時大放光明,有如白晝般亮晃晃的,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當時,養蜂是我家的副業,販賣蜂蜜是爺爺的專職;他到處做生意,見多識廣,口袋又有些銀子,便買回來一台電視機。多少錢我不清楚,但肯定是貴森森;好奇的是在那交通不便的鄉下,又是怎麼扛回來的,我也沒印象;總而言之,需要兩個大人才搬得動的龐然大物,就擺在神明廳的方桌右邊。
第一台電視機長得像矮櫃一樣(如圖),方方正正的,由短短的四隻腳撐住,螢幕左邊有一排調整畫面明暗、清晰、音量的小按鈕,而換台和開關則是旋轉其中的大圓扭。通常小朋友被禁止碰觸,以免弄壞;除此之外,最特殊的是兩邊有拉門的裝置,像百葉窗似的往左右拉,作為保護螢幕之用。
那時電視機只有三台──即中視、華視和台視(俗稱老三台),播放時間很短,好像中午兩小時,晚上至多也不超過四小時,沒有節目時,畫面立刻變成黑白點閃爍著,就自動關機,拉上拉門,所以不擔心小朋友看電視時間過長。
我居住的村子裡全都務農,生活單調無趣;自從我家有了電視機以後,好像注入活水似的,鄉民熱絡起來,話題改變了,見多識廣,原來外界是如此的多彩多姿,歌仔戲、布袋戲、唱歌跳舞歡樂無比,因此從無錯過播放時間,連農忙都急著趕來,深怕遺漏精采節目。
後來,村人陸陸續續購買了電視機,像開啟了通往外界的一扇門,閉塞的鄉下,漸漸接受外界的文明與刺激,民智大開;因此,出外就業與求學的人數逐漸增多,算是電視機帶來的一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