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在短短三年四個月的任期裡連續失去六個邦交國,當然令人遺憾、擔憂,但是卻也有不少人認為,邦交國對台灣意義不大,斷交後反而少花一點援外的錢;認為斷交不是壞事,或能換個國名重建邦交;我們必須嚴正指出,上述觀點不但錯誤且非常危險。
據中央社日前報導,一名德國北部的民眾發起一項連署,希望德國政府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這項名為「德國聯邦議會第九五六四三號請願書」連署,若能在十月九日之前達成五萬人連署,則該請願案就會成立,並且會被排進德國國會的議程討論;前此德國媒體《世界報》也在社論中建議歐盟與台灣建立正式的邦交關係。
這些報導引起一些國人的關注,認為「與台灣建交」似乎已成了國際的新選擇。但必須注意的是,即使有國家想跟「台灣國」建交,但是截至目前為止,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一個名為「台灣國」的國家,如何建交?當然,國人可以要求將中華民國這個國名改為台灣,但這必須要經過修憲的程序,而修憲、變更國土與國號,都不可以透過公投進行。因此即使不談外在強大的反對力量,即使只看國內的修法過程,都非常複雜,絕非一蹴可幾。
要讓這個世界上出現一個「台灣國」,然後可以跟其他國家建立正式的邦交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都做不到。因此「與中華民國斷交後與台灣國建交」這種說法,根本就是虛言妄語,部分政治人物不應該散播而誤導國人。
還有政治人物說,台灣的存在並不需要他人證明,斷交對台灣的實質存在也沒有影響,就繼續一直往前走就好了,這番話似是而非。「國家四要素」包括人民、領土、政府和對外交往能力;而一個主權政府必須透過對內與對外彰顯其主權。對內是指可以在領土內做成最高權威的決定,對外則是獨立且獲得其他國家承認。換言之,一個國家的存在除了內部條件外,外部有沒有人承認你是個主權國家同樣重要。
「對外交往的能力」與「獲得其他國家承認」既是一個主權國家成立的要件,那麼,隨著中華民國邦交國的逐漸減少、甚至不幸的有一天邦交國為零,就等於中華民國名義上已經從地球消失了,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絕非政治人物所說的,台灣默默地過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
最直接的一個挑戰是:一旦邦交國少到一定程度、甚至為零,台灣人目前所享有的免簽待遇都會受到剝奪,因為「這個國家」的主體性都消失了,免簽待遇的對象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更別說想要參加各種組織,與聞國際事務的機會當然是微乎其微。那時台灣人可說成了國際黑戶,失去身分、寸步難行。許多年輕世代說不在乎斷交,或許是因為根本沒想過斷交的後遺症。
中華民國的邦交國再少、再小,都是我們藉以在國際社會被看見、被聽見的重要媒介。蔡總統執政以來持續斷交,不只是失去面子的問題,更會對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身分與存在性,造成嚴重侵蝕,蔡總統有責任趕快止住斷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