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返常與非常:藝術節與城鄉生活

于國華  |2019.09.04
2478觀看次
字級

執筆人:于國華 文化工作者

多年前曾有媒體檢討「全台瘋節慶」現象,大量民俗與藝術節慶,幾乎分布全台各縣市。5年前《遠見》雜誌調查報導,統計一年約有400檔節慶活動,稱台灣為「嘉年華島」並不誇張。究竟這些節慶活動,與現代生活有何關係?

林林總總的「藝術節」、「嘉年華」、「文化季」、「博覽會」等,主題五花八門、水準參差不齊,但舉辦目的不外5種:藝術推廣、文化傳承、產業振興、社區營造、政績宣揚。這些活動在空間上,散布城市與鄉村;在時間上,填進全年不同時段。由大量藝文活動交織的時間和空間,構成現代台灣文化生活的背景。

近年在鄉鎮地區,產生許多新興藝術活動,不乏民間自力創辦的精采案例,例如台南土溝美術館、台東池上秋收藝術節、基隆市正濱港町藝術共創、彰化鹿港今秋藝術節、花蓮富里穀稻秋聲藝術節等。鄉村藝術節多半帶著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的期許,以藝術動員民眾,創造地方知名度,行銷特色產品、或直接帶來觀光效益。

在「以藝術為路標」的策展原則之下,鄉村藝術節成為引導外人深入、認識自然或社區的方法。相較之下,城市藝術節更強調藝文參與,營造城市特色。

其實,都市裡定期舉辦的藝文節慶,可以成為替代自然規律的「人造節氣」,讓遠離自然的都市生活,藉由藝術活動的周期發生,標記出一年之中的生活節奏。

在鄉村,產業活動與自然契合,生活者經由春夏秋冬的周而復始,形成循環的時間觀。現代都市中的工作者,每日追趕著目標管理決定的進度,淪入了線性發展的時間感。

都會生活沒有鄉村的農忙與農閒,只有人事法規的上班和例休。遺憾的是,因為網路和通訊工具發達,休假很難脫離工作,於是工作狀態吞併了大部分的生活時間。都市人在「忙、茫、盲」之中失去時間感;每日移動在固定路線,也逐漸失去對城市的空間認知。

當藝術「介入」都市領域,形成日常中的「非常」,經由差異經驗創造驚奇感受,可以重建城市生活者的空間感和時間感,也讓持續的生活壓力暫時紓解。例如富邦藝術基金會舉辦將近20年的「粉樂町」,將藝術品置入室內或室外生活空間,只要午休散步或下班趕車空檔,就可以親近藝術。如果有足夠好奇心,拿著地圖搜尋展品,因為路徑探索和空間的再發現,帶來重新認識環境的趣味。

在都市之中,走出藝術場館、進入城市,或幾乎在每天、不同時段發生的藝文節目與活動,是生活的重要調劑。鄉村藝術節帶領外人重新親近、認識自然,是人對自然的「返常」;都市藝術節提供生活者短暫脫離常規,藉由日常之中的「非常」,得以感受時間與空間、重新認識自己周遭的城市環境。

鄉村藝術節或城市藝術節,各有不同舉辦目的。問題不在於數量是否過多,而是主辦者是否清楚掌握目的,讓藝術節不論在城市或鄉村,都能啟動人對於生命與生態的思考,在審美的過程之中,建立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