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發林冠廷父子結伴悠遊藝術天地 文╱竹山 |2019.08.31 語音朗讀 60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林永發父子於廈門寫生。圖╱林永發提供 林永發〈旭日東升都蘭山〉。圖╱林永發提供 林冠廷於中正紀念堂舉辦畫展。圖╱林永發提供 父子一同在台中「藝 海情深」畫展布展。圖╱林永發提供圖╱林永發提供 文╱竹山 林永發七彎八拐走回繪畫路 一九五○年代,林永發出生於台東縣卑南鄉。他九歲失怙,父親臨終前跟母親說,永發這個孩子犁田的技術特別好,「不要讀書了,就讓他留在家裡耕種吧。」 所幸母親在艱困中,並沒有剝奪他的求學路。國中時期,他成為剛成立的家扶基金會台東家扶中心認養的學生,按月都能得到國外認養人的善心資助。 感恩畫作備受肯定 為了感恩認養人,小小年紀的林永發親筆手繪耶誕賀卡,寄給美國認養人Elsner夫婦,居然收到認養人回信,盛讚他「很有繪畫潛力」,此後,除了原有的扶助金,他每個月還會多收到十美元,社工員說:這是Elsner夫婦給他買繪畫工具和材料的補助獎金。 林永發回憶童年:「我是觸覺感覺型的孩子,不是畫看到的,而是畫感覺到的,所以畫中的人物幾乎都變形。加上在學校書讀得不是很好,常被老師處罰,即便很喜歡美勞課,但因為畫得不像常被人嘲笑,一直很自卑又沒有信心。」Elsner夫婦的讚美鼓勵,不僅增添了林永發對繪畫的信心,也啟發了他當畫家的夢想。 認養人的愛慈傳承 國中畢業後,林永發考上台東師專。專一那年的耶誕節,他很用心地用水墨畫了一幅耶誕節的景象寄給Elsner夫婦。沒想到Elsner夫婦來信告訴他,他的畫作深受一家畫廊喜愛,建議他把作品寄到美國,他們可以代售。因為窮困而選擇師專就讀的林永發,慎重的選了幾張圖畫寄去。一個月後,竟然收到Elsner夫婦來信告知,畫作全都賣出去了,而且每張賣了美金二十五元。 Elsner夫婦的慈愛精神和不輟善行,不僅使林永發更堅定了繪畫的志向,也讓他在師專畢業自立後,立刻加入成為家扶之友,長期認養國內外兒童,至今不曾間斷。 繞遠途的藝術之路 其實林永發成為畫家的過程走得並不順遂。就讀師專時,他原本想選讀美勞組,卻因故沒有開成,只好改選史地組。但是他還是努力自修畫畫,圖書館的畫刊和舊書攤過期雜誌,都是他臨摹的素材。畢業後到高雄服兵役,他會利用周末到畫廊看畫,跟老師學畫,晚上回營區就在內務櫃上作畫。 退伍後分發到台北縣(新北市)石門國小任教,周末一大早,林永發便轉好幾趟車到台北學畫,到博物館看畫。每次來回要花上好幾個小時,但他從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師專畢業後五年,他考進師大夜間部,但因為不是美術科班生不能考美術系,只好選擇國文系就讀。林永發要接受正統美術教育的心仍然不死,最終總算考上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進入自己有興趣的系所深造。 比學生更珍惜習作 他不忘初衷,一步一腳印辛勤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終究等到了開花結果。一九八六年,作品獲得台灣省美展國畫類第一名。一九八九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獲選為中國文藝獎章美術類得獎人。他笑著說:「因為『林永發』這個名字很普通,當我還有同學問我:那個得到全省美展第一名的『林永發』,是你嗎?」當他回答說「是!」,同學竟接著說:「哇!又發現了一個愛迪生!」由此可見,林永發在同學心目中是多麼努力的人。 從師專畢業後在國小任教,到後來回台東定居並在大學任教,林永發從來沒有離開教育崗位,不論教小學還是大學,他都樂在其中,珍惜每個當下。他說:「與小孩相處收穫很多,很有樂趣。小孩的創作常讓人驚艷。」他常妥善保存小朋友的作品,在二十多年後重逢時交還給孩子,帶給學生無比驚喜。甚至,還有學生收到的結婚禮物,就是自己小時候的畫作。「生活中的坎坷,我從不以為苦,但如果學生不重視自己的作品,我反而會覺得備感挫折呀。」 林冠廷藝術是功德 一九八八年春天,曾任台東縣文化局長、台東生活美學館館長,現任國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的林永發夫婦,收到上天送的一份「大禮」,他們的兒子在台北縣(新北市)板橋誕生了。滿懷喜悅迎接家中第二個孩子,也是長子的到來,夫婦倆卻從醫生那裡得知:孩子可能罹患罕見基因遺傳疾病唐氏症。 父母期許自體發光 林永發很快便接受這個「上天恩賜的禮物」。他和太太並不害怕別人的眼光,一起面對家有喜憨兒的事實,還為孩子取名「冠廷」,希望他能以自己的方式「出類拔萃、藝冠群芳」。冠廷有一個姊姊和一個弟弟,二○○○年,三姐弟曾一起辦「你是我兄弟」畫展,手足相依,成長於愛的家庭。就學時從幼兒園到高職,都碰到很有愛心的師長。今年三十一歲的冠廷,彬彬有禮,善良溫和,是個愛好書畫、陶藝的另類藝術家。 林永發在一九九三年回到台東,理由之一是給冠廷更適合的環境,而內心深處一直有個聲音告訴他:「到台北是學功夫的,最終目標還是要葉落歸根,回到故鄉,貢獻桑梓。」大自然是林永發最好的老師,東部的日月山海精華是他的養分,大地是他的畫布,他和夫人王萍萍以無比的愛心、耐心,以及永不放棄的精神,陪伴冠廷成長。 各自具備特殊才華 林永發深深體會,藝術教育是一種生命的傳承,透過藝術教育可以把精神文化傳下去,美術的薰陶在生活與工作上都用得到。從冠廷身上,林永發了解特殊孩子都有特殊的智慧,只不過那不是我們一般平常人能看到的。他常常在冠廷身上看到自己不會及欠缺的,因此覺得不是他在教冠廷,反倒是冠廷教了他許多。 某個除夕夜,林永發請冠廷寫一個字當作新年禮物,而且要寫他覺得爸爸最需要的。冠廷拿起毛筆,寫下「越」這個字,還說,「你要超越傳統、超越古今、超越形式的限制。」讓林永發猶如受到暮鼓晨鐘的警醒般自我剔勵。 另類思考充滿禪意 林永發擔任台東文化局長時,曾邀請畫家吳炫三到台東演講,冠廷直白的跟大師說:「吳老師,你今天演講要先講一句話,那就是『藝術就是功德』。」令吳炫三莞爾,卻也十分認同。其實冠廷平日很喜歡讀經,也喜歡看佛教電視台的節目,到寺院時很自然的會對佛像頂禮,自然而然也將佛教思想融入平日生活。 冠廷創作自由自在,不為什麼目的,也不受什麼限制,純粹是借由繪畫展現心情思緒罷了。有一次,一位老師跟他說,冠廷畫得這麼好,以後可以拿來賣,因為你也要生活啊!冠廷聽了,竟回說:「不過,這好像太重視金錢跟名利了。」 冠廷也做陶藝,有一次他用釉藥在作品上寫著:男、男、女、女。林永發問他,為什麼一定要男生跟女生呢?冠廷說,男男女女才有藝術,比較有意思,因為有男有女的地方才是人間。 大師面前也不膽怯 冠廷是幸運的,有一個有耐心,願意傾聽的父親,還會帶他到世界各地一起創作。他們結伴去過大陸、韓國、日本、德國各地辦展,也同遊世界景點拓展見聞。林永發的朋友包括許多藝術界大師,如李奇茂、吳炫三、謝里法……冠廷很有初生之犢的勇氣,歡歡喜喜跟他們一起創作。 林永發認為,小孩子最需要鼓勵和肯定,指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回到孩子的生命本身,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比如說我們看到這邊的花很美,有美麗的山和雲,就想要畫這些,但是孩子可能並不接受,而只對地上的一隻螞蟻感興趣而已,這時就要尊重孩子眼前所重視的事物。 林永發、林冠廷父子情深,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卻又能各自悠遊在書畫和藝術創作的空間裡,用藝術豐富人生,化殘缺為完美,創造無限的可能。 前一篇文章 透過助人找到生命的價值 下一篇文章 劉玄詠指揮的手種水果騎重機紓壓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巾幗不讓鬚眉——辜嚴倬雲燦爛的一生2025.04.25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5吃蔬果補膳食纖維 助腸道代謝防發炎2025.04.2506【城市浮光】新山也有春天2025.04.2507蝙蝠倒掛睡覺有祕密2025.04.2508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9【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10【第十七屆 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篆隸楷組參獎2025.04.2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李驥 從佛法中認錯再出發 李財星 因一畝田 變身知識網紅 作者其他文章在咖啡中印證佛法吳若權照護母親20年 也列清單追夢!梁美粧 手製台灣茶 米其林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