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笹户千津子的作品〈微風〉圖/林一平
圖二:年輕時的小林一三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我旅遊東京,深深感受到日本女性和華人女性的差異,甚至舉止言談都頗不相同。日本的女性化妝比較細緻,動作也較優雅。我告知日本友人我的感覺。他笑著說,日本傳統男尊女卑,女性被要求當賢妻良母,不少人小時候就接受茶道、花藝等訓練。而其體現或許可由日本的寶塚歌劇團窺其一二。
友人大力推薦去觀賞寶塚歌劇團的表演,於是我路過東京都千代田區寶塚劇場 (Tokyo Takarazuka)來開開眼界。劇場的門口擺設了笹户千津子的雕像作品〈微風〉,是頗有男子氣概的健美女郎,隱現了寶塚歌劇團演員的特質。寶塚歌劇團給日本氣質女性的理想標準是:「清、正、美」;而令我驚訝的是該歌劇團更著重於男性舉止的揣摩。寶塚歌劇團以女演員扮成男性,這些女演員扮演逼真,表現男子氣概方面,一點也不輸男演員。
寶塚歌劇團最初成立的目的,只是為了招攬客人搭電車。創辦人小林一三(1873-1957)1907年時擔任日本箕面有馬電軌公司總經理,這是一個小地方的鐵路公司,發展辛苦,無法依循大都會的鐵道經營模式。在這種人口較少的地區,鐵路公司不能提高收費,否則會惡性循環,加速乘客的流失。因此小林一三只能動腦筋,在不漲價的前提下,想出新點子來增加乘客,俾能增加收入。
他在電軌路線上成立溫泉區旅遊景點,創造許多生活機能,吸引遊客人氣。1913年,更在寶塚新溫泉區遊樂場組織未婚少女合唱團,藉此吸引更多人氣,這是寶塚歌劇團的前身。
「寶塚」這個地名很有意思。根據《說文解字》:「塚」是高墳也。換言之,在中國,「寶塚」是亂葬堆墳墓區的美稱。1910年代前,日本的寶塚是很荒涼的地方,有小溫泉,但沒名氣。小林一三押寶,以較少資金的投資,開發這個遊樂場。
寶塚少女歌劇團由未婚女性組成,一旦結婚,就必須退出。讀者們應該明瞭,1910年代的日本社會大男人沙文主義為主流,不能接受男女同台演出,傳統的歌舞伎全部由男演員表演,其中扮演女性角色的男演員往往比女人更能散發出女性魅力。當時,女性拋頭露面易為人詬病,女演員的社會地位則更低下。
小林一三反其道而行,認為女性演員較能吸引男性觀眾。沒想到女扮男裝的「男役」塑造出女戲迷們理想的男性形象,吸引眾多女性觀眾,成為寶塚最大的賣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