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瑞廷每天清晨巡田,第一眼注意的就是田裡的微氣候觀測設備。圖/盧太城
文/盧太城
從都市回鄉下打拚的青農魏瑞廷,每天清晨巡田,第一眼注意的是田裡的微氣候觀測設備。他說,現在種田不能只看天吃飯,也要有數據。
從農父親電話訴盡無奈
農務逃兵終返鄉接棒
37歲的魏瑞廷,九年前回到台東池上,接棒種稻。他率先讓水稻種植導入區塊鏈,並靠自己努力,將稻米賣到香港和杜拜,登上英國《金融時報》,日本的農業專家團也到池上取經。
魏瑞廷和許多鄉下小孩一樣,魏瑞廷對種田有恐懼,於是他拚命念到博士,「總算脫離了做農的命運」。2010年某天,電話響起,父親在電話那端說「怎麼辦,米都沒人收(賣不出去)」,他感覺到父親山窮水盡的無奈。魏瑞廷於是接下父親的有機稻田,「繞了一圈,還是回家種田」。
區塊鏈建立國際信用
創新思維搶攻海外訂單
魏瑞廷平日上班,利用早晚和假日下田。他將每日稻米栽種情況記錄在臉書上,讓生產履歷透明化,因此引起台灣區塊鏈新創公司奧丁丁(OwlTing)創辦人王俊凱注意,將魏瑞廷的水稻栽種導入區塊鏈,成為台灣首位導入區塊鏈的水稻農。
魏瑞廷說,導入區塊鏈簡單來說就是生產履歷的進化版,讓生產過程更透明,受到公開的監督,「讓一粒米從栽種到餐桌的過程完全透明,並產出一份讓全世界看得懂的生產履歷」。透過區塊鏈,魏瑞廷不僅建立了更好信用,也讓他的稻米行銷登上國際舞台,引起國外媒體注意。
2018年11月,英國《金融時報》特派記者席佳琳專程到台東池上專訪魏瑞廷。他告訴席佳琳,水稻導入區塊鏈,讓傳統農業也能轉變成科技農業,他的創新讓更多青農看見希望,紛紛表示願意加入區塊鏈。農業世代交替與觀念轉變,創新思維,大膽嘗試,勇於承擔,將會是青年返鄉務農,開創農業新契機的時刻。
科技監控田間氣候
大數據幫助農民決策
魏瑞廷今年4月和專業農業氣象團隊「阿龜微氣候」合作,在田裡裝上「氣象站」─微氣候監控器,因為在天氣多變的季節,稻熱病和其他蟲害好發,有了「氣象站」就能給予適切照顧。極端氣候下,智慧農業已是全球趨勢,區塊鏈導入稻米除解決食安問題外,結合大數據,能幫助農民做出明智決策、提高作物產量,並有效利用資源,擺脫看天吃飯的宿命。
智慧和科技農業,讓魏瑞廷再度回到農田,開創農業新契機,讓台東農業在世界舞台上綻放光彩。有人說,魏瑞廷是農業的賈伯斯,魏瑞廷則說,「農業是一門專門學問,以後不要叫我農夫,叫我農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