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工程系與生物機電系合作研發的農用無人載具,感測器只針對綠色植物噴灑水分及藥劑。圖/郭芷瑄
文/郭芷瑄
進入屏東科技大學的校園,山巒下白色的畜牧舍、熱帶果園是是教學實驗場,離校門口約百公尺的「典範特色展覽中心」則陳列著師生的研發成果,有無人田間噴藥車、電動車、透水鋪面、綠能溫室水耕系統與發酵食品科學產品等。
自動化走向智慧化
跨域創新突破農業困境
戴昌賢上任後,以屏科大近百年深厚的農林漁牧歷史底蘊,跨領域整合各學院,讓屏科大成為台灣培育全方面科技農業人才的重鎮。戴昌賢說,科技農業從自動化進入智慧化,把AI物聯網放到自動化設備,難度更高,要跨領域整合研發才有辦法。農林漁牧深厚基礎是屏科大培育智慧農業人才的強項,屏科大是直接在田裡實驗,與農民合作。
屏科大在台東關山投入10年實驗,利用無人飛機多光譜影像,以大數據計算水稻的葉綠素富藏量,有效監控作物的生長品質及病蟲害、養分管理。科技農業是在解決看天吃飯和人力的問題,讓年輕人更容易從農,讓農業產值加大。
讀農不只是當農夫
農產業周邊產值更大
戴昌賢表示,屏科大培育的是農產業人才,而不是農夫;水果不只是鮮果,加工品、健康食品和周邊產業產值更大。屏科大強大的農科技研發能量,是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16年前設立的因素之一,如今已有100多家公司進駐。
農業概論和農業4.0是屏科大每個科系必修和選修學程。農業為屏科大學生開啟一片研究領域,正如生物機電工程系碩士班學生鄭傑文所說,如果只是在工科,只能研發一般機器,進入到農業,天地更廣,尤其面對極端氣候,深具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