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岸記者陸續採訪已定居北京的台籍經濟學者林毅夫,報導他到大陸四十年的經歷,介紹他研究經濟轉型所建構的新理論,談有效市場、有為政府與漸進式改革成果。談到台灣喪失了很多機會,如果「經濟輸了,就什麼東西都輸了」,並建議台灣應與大陸進行比較緊密的優勢互補與專業分工,創新升級發展。
林毅夫生於宜蘭,本名林正義,初中畢業保送宜蘭高中,再考取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系,是考場勝利組,也是熱血的愛國青年。當年眼見中華民國受迫退出聯合國,危機撲面而來,於接受成功嶺軍訓時,決定轉學陸軍官校,用從軍行動,實踐復興中華報效國家的志向。
他以第二名成績從陸官畢業,續念政大研究所,獲企管碩士學位,軍中前途原本看好;在分發部隊駐防金門時,於一九七九年五月十六日夜,從馬山前線下海,游泳兩千多公尺到大陸廈門海灘登岸,驚人地投向曾互相砲擊血戰的「敵營」。隨後他進入北京大學念書、留美攻得博士,再回大陸工作,成為中國經濟學界權威,當過中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資深副行長。
赴陸四十年後,他告訴兩岸記者,當年是經深思熟慮才選擇到大陸;因為「中國復興的希望在那一邊,不去的話,內心會有很大掙扎」。其實當年大陸,結束文革不久,剛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台灣的經濟規模、民主前景相對有優勢。且他已結婚生子,父母親友都在台灣;但他仍堅定信念,勇往探索。
台灣軍方初期判定他失蹤,後來他公開說明游泳赴陸經過,才成了陣前投敵的通緝犯。扁、馬兩位總統任內,國防部都認定他的行為是敵前叛逃,應受軍法審判。他於父親過世時,曾擬返鄉祭拜;陸委會、內政部同意放行,但入境後將遭軍法究責。因此多年來,他多次表達返台意願,迄未得實現。
其實他當年「投敵」時間點,是落在大陸宣布結束單打雙停式砲戰五個月後,台灣雖未解嚴,金馬仍有宵禁;但金廈間已停火,開啟和平進程。他赴陸時,僅攜帶個人證件和連隊軍旗證明身分;抵陸後未詆毀台灣政府,未當陣前起義的樣板,也沒有幹過當年海外異議人士寄郵包炸彈傷人之類的勾當。
早年他在給留日親友的家書中曾表白,做為一個台灣人,深愛這塊生、養之地,願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精力;但做為一個中國人,台灣還應該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貢獻。長期分裂,對大陸不利,對台灣不利,也對整個中國歷史更不利。他還舉戰國時代李冰父子在四川築都江堰,三千年來灌溉成都平原成天府之國,惠及眾生的歷史;自述願以李冰父子為榜樣,無愧此生。
熱血青年林毅夫現已屆望七之齡,在北京受訪時再次表達回鄉願望;他知道台灣統獨意識仍分歧,所以也說做任何事都是有代價的。我政府在面對他這樣「黃昏的故鄉不時在叫我」的老人心願時,難道要任令這種代價無限擴張下去?林毅夫的胸懷大志,勇於實踐,與登陸前後不傷無辜,未引敵內犯等,均有事證可稽。台灣軍方如稍釋善意,表現大器,玉成老人黃昏故鄉的心願,不只是人道之舉;也可積累兩岸互信,為未來和平協議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