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袁老師,記得大祥嗎?」資源班的林老師,在通訊軟體上留言給我。
大祥?那個高高壯壯、嗓門大、皮膚黝黑的孩子?我快速地在腦袋的資料夾中「翻閱」大祥的樣貌、表情、個性、學習狀況,以及曾經遇上的問題,他應該升上五年級了吧?
「大祥最近狀況滿多的,幾乎每天都有同學來告狀,讓班導與我超級傷腦筋。」林老師寫道。大祥因為學習障礙,在閱讀與書寫上有困難,但一直以來,師長們處理他的行為問題,還要更多一些。
我往下閱讀著林老師的描述:「大祥人際互動能力一直很差,有時候想跟同學玩,但是動作又不恰當,造成同學反感,例如大力推人、勒別人脖子等。而當同學跟老師反應時,大祥總是說:我只不過是想跟他玩。」
嗯,如果孩子只不過是「想和同學玩」卻不知怎麼辦,那好解決。老師居中協調、教導,並演練一下社交技巧,基本上很快就能看到效果。只是,大力推人、勒同學的行為,涉及到安全問題,不可以就這樣含混交代過去。
「但其實這些以前都教過、演練過,現在我們有點懷疑,到底大祥是真的不懂如何與人互動,還是找藉口欺負人?」林老師和我有相同的疑問。
「大祥最近頻頻出狀況,他的固著與自我中心,嚴重到我都開始懷疑,他是不是有自閉傾向。比如說,在課後班寫作業,當同學吵到他時,他會大聲指責;但如果是他吵到別人,被同學指正,他就會覺得是別人在找他麻煩。」
沒錯,當許多策略介入無效後,的確會無力地聯想到,是不是因為自閉的固著特質所導致,不然,怎麼會這麼難教?我嘗試從林老師文字間的線索,找出大祥人際互動問題上,更深層的原因。
眼下的狀況是,大祥的個性很情緒化又較為幼稚,犯錯時不接受他人的指正,因此主動邀同學一起活動時常被拒絕。雖然人際關係不好,但他對友伴的渴望依然是強烈的。
大祥說「我只是想跟他玩」,有可能是他常常看到同學互相打鬧、惡作劇,嘻嘻哈哈的好不快樂,而他自己卻常常被拒絕,所以就想用這種方式親近同學們。只是他不知道力量的輕重該如何拿捏,以及和這位同學之間是否有足夠的默契相互打鬧。
果真如此,那處理方式就是,告訴大祥,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人緣的人。平時就要引導他去觀察受人歡迎的同學有哪些特質,例如隨和、幽默,並鼓勵大祥選一項與自己相近的特質,變成一個有人緣的人;進一步再教導他,分辨一般玩樂與惡作劇的不同,包括安全性、對象的選擇、玩樂方式與過程中力量的輕重等等。
又假設大祥說「我只是想和他玩」,是藉機欺負同學的藉口,那肯定是他和這位同學有過節,是情緒延宕的記仇,趁老師不注意,當然要報復一下。而處理這種狀況,就先得化解大祥與這位同學間的恩怨情仇,也可以交給他們一項需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務,重新建立兩人的友好關係。
那如果大祥的推人、勒人,是一種引起注意的行為呢?是想讓自己喜歡的同學注意到我這個人存在的一種方法,就像電影或小說中,小男生喜歡小女生所耍的一些惡作劇那般。
那就得請林老師觀察一下,「大祥事件」中的主角是不是特定的同學?有什麼讓大祥欣賞的地方?同時告訴大祥,引起他人注意的方式有好多好多種,例如關心他、幫助他、提醒他帶用具等等。而學會了這些,也等於為將來的兩性關係奠定了基礎呢!
思考了一圈回來,原來大祥說的:「老師,我只是想跟他玩!」還真是沒有太離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