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超時工作者因身心負荷比男性更易罹患憂鬱症。圖/資料照片
文/記者陳玲芳
每逢母親節,除了送禮、吃大餐等外顯感謝行為外,持續關懷與支持母親、女性朋友的心情更為重要。尤其是職業婦女,會感受到更多的時間壓力,除長期或不定期工作業務外、還需擔負無償的家務處理與照顧責任。根據一份今年二月發表於《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一周工作時間較長的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高。
該研究由英國倫敦大學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研究部團隊進行,研究對象選自於英國家戶調查(UKHLS)的二萬三千四百多名成年受試者,包括一萬一千多名男性及一萬二千多名女性。除基本資料外,也收集他們的工作情況,包括工作長度、是否周末工作、工作條件等,並以一般健康問卷測量憂鬱狀況。結果發現,每周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的女性,與每周工作時數在三十五至四十小時(標準時數)的女性相比,較容易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多出百分之七點三;此外,周末工作者,女性罹患憂鬱症的風險也高過男性約一點二個百分點。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周煌智表示,工時長不僅會產生工作疲勞,同時也會造成憂鬱現象。性別差異原因可分三部分,首先是角色的責任,女性除了工作業務外,還要照顧子女、扶養上一代,甚至處理家務事等,身兼多種角色,在東方社會這情況更加明顯。
其次為身體結構不同,女性因體內荷爾蒙的影響,在月經周期、懷孕生產及停經階段,產生劇烈變化,而情緒易受到波動;再來是個性,女性較為細膩,在事情處理上留意較多,相對地也會產生困擾,男性則較大而化之,除非是遇到重大事件。
周煌智提醒,除了企業提供友善職場環境外,家庭成員更需彼此配合,先生應多體恤另一半,在分工家務上更加包容,同時多溝通,如傾聽另一半訴說工作上所遇到困境,一同想辦法,尋求適當解決方案。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可透過與之前的「她」作比較,來查覺身旁女性親友是否因憂鬱情緒所擾,如是否有極端的情緒、易怒、不耐煩、無故想哭、遇到不順的事一昧放棄、否定自己存在價值等,發現周圍朋友有上述現象,可主動釋出關心,追加一句:「我可以為你做些什麼?」或透過一通電話,充當最佳傾聽者。
葉雅馨建議,女性工作者平常應盡量維持規律作息,每天至少留給自己半小時獨處,再忙也騰出喝杯咖啡的時間,讓情緒冷卻、整理思緒,就像手機充電功能,又可恢復良好運作。
同時,應與另一半或家人商量,在非上班日時,至少兩周或一個月一次,請他們代勞照顧孩子,讓自己「睡到自然醒」,有充分休息時間,這一天也將成為生活中期待的「小確幸」。
雇主或上司,也可視員工狀況給予彈性,當工作無法即時完成時,可採「責任制」,讓需要兼顧家庭的職業婦女,可將工作帶回家完成,避免因「超時」而造成情緒不安。同時,女性工作者也要勇於開口求助,平常就建立自身的「喘息」資源及口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