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媽祖遶境鑽轎底 為圓夢,7旬嬤重燃膝望 陳玲芳 |2019.05.11 語音朗讀 36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剛換人工膝蓋不到3個月,就可以參加媽祖遶境?」76歲的劉鄧女士確實做到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劉鄧女士恢復快、甚至短時間內就能參加遶境的主因,在於劉鄧女士在關節尚未全磨損時,就採取積極治療方式。圖/張毓翰醫師提供 7旬嬤換膝有成,如願追隨媽祖遶境。圖/張毓翰醫師提供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圖/張毓翰醫師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剛換人工膝蓋不到3個月,就可以參加媽祖遶境?」76歲的劉鄧女士確實做到了!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表示,劉鄧女士恢復快、甚至短時間內就能參加遶境的主因,在於劉鄧女士在關節尚未全磨損時,就採取積極治療方式。他建議嚴重膝關節炎患者,可以考慮採取積極治療,「唯有擁有好的關節才能走得遠,人生才會是彩色的!」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指出,國內五十歲以上民眾每兩人就一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門診許多患者因擔心術後疼痛、恢復期太長、或因對手術不了解產生恐懼而猶豫不決,使得生活因關節疼痛處處受限,晚年生活品質低落。 其實,國內現已有「英式活動半膝」的新選項,不僅能保留較多患者原有的膝關節、術後傷口小、復原快,使用可動式墊片設計更可降低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使用年限較長。 七十六歲的劉鄧女士,右膝長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因為不想麻煩家人,過去都以吃「止痛藥」來緩解不適。直到今年初,家人發現她走路嚴重歪斜、常常喊痛,趕緊帶她至醫院深入檢查。劉鄧女士回憶,「我從沒想過關節炎可以這麼痛,痛到我全身發麻,連菜園都沒辦法顧。」 英式活動半膝手術是救星 所幸,劉鄧女士就醫後,經醫師評估後進行「英式活動半膝手術」。術後當天就能下床,一周後即重回菜園,更在術後短短三個月內,參與了上月(農曆三月)最熱門的大甲媽祖遶境盛事。 為圓夢,追隨媽祖遶境「鑽轎底」的劉鄧女士表示,「去年的我,絕對想不到我的膝蓋能參加遶境,更不用說跪下來鑽轎底,但今年我竟然都做到了!」 收治劉鄧女士的張毓翰醫師表示,臨床很多案例,就像劉鄧女士一樣,開始都是僅用止痛藥而不就醫的患者。然而,關節磨損為「不可逆」傷害,長期忍痛的下場,將導致原本只有一側磨損的關節,其他側也開始發生問題。除了會使之後治療更為困難外,患者也將被迫改變生活習慣、白白浪費大半人生。 張毓翰說,早期置換人工膝關節以「全膝」置換為主,因全膝置換手術傷口較大、復原期較長,使很多患者卻步。其實,臨床很多人都像案例一樣,膝關節僅部分磨損,符合使用英式活動半膝手術的條件。 他指出,手術只需移除受損的部位,不影響周邊健康組織,且可保留韌帶。術後傷口較小,通常手術當天就能下床、兩周後就沒有明顯的術前疼痛,且多數患者術後膝關節彎曲程度都能在短時間內恢復,一般四到六周內都可以正常活動。 「手術後的患者即使從事健走、自行車、游泳等,需要大量彎曲膝蓋的運動,也都沒有問題。當然,想學劉鄧女士一樣在遶境中『鑽轎底』,也能『老神在在』。」 掌握換置時機是關鍵! 張毓翰進一步指出,英式活動半膝擁有兩大優勢,一是醫師僅需處理關節病變部分,不影響周圍健康組織,且術後傷口較小、復原較快也降低感染機率,也能夠減少術後疼痛的情況;二是因英式活動半膝的可動式墊片設計,讓術後的關節活動更自然,同時擴大了接觸面積,能夠降低人工關節的磨損程度、延長使用年限。 根據臨床經驗,患者的預後結果和滿意度都很好,像案例劉鄧女士一樣年紀大的患者,復原狀況也都相當不錯。但是,英式活動半膝並非人人都可以做,需視關節磨損嚴重程度而定,太嚴重者恐錯失使用時機。因此,他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盡早就醫,讓專業醫師即早進行診斷,掌握置換時機。 張毓翰強調,膝關節的健康與否,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而「人活著就是要動,唯有保有行動力,才能擁有健康人生」。 當心別成行動障礙症候群 您或者家中成員,是否行走速度緩慢、握力不足,抑或時常跌倒,身形相當肥胖?小心!若有這些現象,很可能就是「行動障礙症候群」! 一位九十四歲阿嬤,個性活潑,喜愛戶外運動,原本行動自如,外人根本看不出她的年紀,更無法想像她曾因「失能」而過著與輪椅為伍的日子。 原來,阿嬤在八十八歲時發生髖骨骨折,經開刀治療後,隔年竟又再度骨折,在轉介進行全面性的檢查後,才知道原來阿嬤早已是「行動障礙症候群」的一員。 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理事長、基隆長庚醫院暨情人湖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芳萍表示,除家族遺傳、年齡增長外,肌少症、關節炎、肥胖症、肌力不足、常跌倒者,都屬於「行動障礙症候群」,而這些更是造成「骨折」的綜合因子;不僅會使生活品質下降,增加健康照護的成本,同時也會增加其他「共病」發生的死亡機率。 全方位篩檢+運動防失能 陳芳萍說,骨鬆藥物發明至今超過二十年,全世界的骨折盛行率卻沒有顯著下降,於是各界陸續注意到,還有許多骨折的危險因子容易被忽略。 其中,如第一型糖尿病因缺乏胰島素,影響造骨細胞,骨質密度較差,發生骨鬆的機率更高;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因體重較重,雖然骨密度較同齡層高,但發生脊椎或髖骨骨折風險仍較一般人為高。一般而言,除了年齡漸長的因素,更年期婦女,因雌激素減少,代謝功能變差,也成為骨鬆的高危險群。 陳芳萍表示,目前有針對行動障礙症候群的「全方位篩檢」,可透過骨質疏鬆症風險評估、肌少症風險評估、退化性關節炎風險評估、跌倒風險評估以及個人疾病等,一旦有三或以上個選項符合,就屬「行動障礙症候群」。年齡愈高,失能風險也相對提升,因此預防及延緩失能更是當務之急,透過全方位篩檢方式,不但能預防失能,早期治療也有機會讓失能復原。 為提升民眾對「行動障礙症候群」的認知,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醫學會和台塑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去年五月起聯合舉辦「行動障礙症侯群全方位篩檢巡迴檢測」,深入各社區的里民中心和養護中心,進行全方面評估篩檢。 陳芳萍強調,「運動是良藥」,她建議,民眾在家不妨準備兩瓶裝水的寶特瓶,將其握在左右手,充當「啞鈴」。接著原地踏步,當腳在踏步時,可以增加骨密度;而當雙手抬起時,肌肉也會受到訓練,以增加身體的平衡感;寶特瓶則具有負重的效果。透過這樣的全方位運動,可以「保骨(質)、強肌(力)、活關(節)」,對婆婆媽媽來說,堪稱是最經濟實惠、有助於鍛鍊身體機能的方式。 前一篇文章 口腔勤清潔 固牙非難事 下一篇文章 超時工作 女比男易罹憂鬱症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5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6【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7【人間行者心】翁啟泰老菩薩 奉行一師一道2025.05.0408【特搜啟示】2025.05.0409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10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聊聊心裡事】「我們」加起來,不只一個答案居家照護不踩雷 傷口好得快【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中醫專欄】良藥苦口嗎? 甘口的也是良藥喔!【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 作者其他文章居家照護不踩雷 傷口好得快小胖威利病友 展出41幅畫作照顧植物人 不忘做伸展操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愛從1開始 一塊關懷更生少年立夏時節養心安神 吃苦瓜消暑降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