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36】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 80

星雲大師 |2019.04.30
2285觀看次
字級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於「宗教融和」,祈以宗教的力量實現「世界和平」。2006年6月20日應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全體師生之請,於佛大光雲館暢談「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圖/資料照片

文/星雲大師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1
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星雲大師一生致力於「宗教融和」,祈以宗教的力量實現「世界和平」。2006年6月20日應佛光大學宗教研究所全體師生之請,於佛大光雲館暢談「佛教對『宗教之間』的看法」。
大師首先表示:「自古以來,有人類便離開不了宗教。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所以人人都應該有宗教信仰,有信仰才有規範與目標。」
談到宗教之間未來如何發展?大師認為彼此應該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大師說:現在科學發達,交通咫尺天涯,乃至電話、電視、電腦網際網路的發明,使得人際之間的關係真是天涯若比鄰。但是世間的智慧有利有弊,科學發達雖然帶給人類許多富樂,但相對的也造成人際疏離,甚至製造許多交通事故、電腦犯罪等問題。可以說,科學帶給人類福利,但也引生許多弊端,所以單純的發展科技,並不究竟。
大師進一步談到,比科學發明更重要、更偉大的事,就是現在人類的思想要相互交流、相互關懷;唯有人類彼此互相來往、互相聯誼、互相了解、互相幫助,世界才會和平、人民才能安樂。因此,「世界大同」不是關閉的,而是「同體共生」,彼此要互相尊重、互相來往,大家才能共存共榮。
大師對宗教之間抱持崇高的理想與寄望,希望宗教之間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彼此包容、彼此尊重;大師認為「同體共生」的理念雖然一時難以普遍被理解,不過人類總要努力,因為實踐理想,未來的世界才會更美好。
大師獨到的見解與崇高的宗教情懷,令全體與會師生深受感動,不但當下有茅塞頓開之感,並且咸認這是一堂超越宗教之外的人生大課題,值得深思與品味。以下是當天的問題座談紀錄。

【問】世界上的宗教很多,有的人信仰天主教,有的人信仰基督教,或是佛教、一貫道,甚至一般的民間信仰等。請問大師,人一定要信仰宗教嗎?

【答】人是宗教的動物,有人的地方就有宗教。宗教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過去在東西方國家的憲法裡都明文規定「信教自由」,你想信仰什麼宗教,可以自由選擇;如果你不願意信教,共產黨也有不信教的自由,可以說都已經說得非常明白。
至於說人一定要信仰宗教嗎?站在我是一個宗教人士的立場,毋庸置疑的,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因為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標,心中才有主。早期人類的宗教信仰,是出於對自身和大自然中不可解的現象和力量,所產生的畏懼和尊崇的心理;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對生命、真理信仰的崇拜,未來必是真理信仰時代的來臨。所以,社會愈發達,民智愈開化,人們就愈需要信仰宗教。
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離開水而生活;宗教如藝術,人在生活中離不開美感。因此,儘管有很多人平時不信仰宗教,但是一遇到急難的時候,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便是「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可見宗教信仰的重要性。
在西方國家裡,他們認為沒有信仰是很可怕的事,如果你沒有宗教信仰,別人就不跟你做朋友;在日本,你沒有宗教信仰,女士也不願意嫁給你,他覺得你沒有信仰,就無法給人安全感。
信仰是道路,信仰是紀律,信仰是秩序;宗教代表真理、代表真善美。但是若說有宗教信仰的人就全都是好人?這也未必!人,總是賢愚不等。只是有個宗教信仰,就有目標,就有一種規範的力量,在自我的心中就有一個主。很多平時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中國人,很奇怪,當災難來臨的時候,遇到颱風、地震來的時候,他應該趕快稱念「上帝、上帝」才是,不過因為他是中國人,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一到了危險的時候,還是很自然的就喃喃自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他稱念阿彌陀佛、祈求觀音菩薩,這就是習性。
文學家司馬中原先生說,儘管中國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不過每一個人的身心裡,都流著佛教的血液。因為幾千年來,從祖父、祖母流傳下來,只要有了疾病的時候,或是面臨苦難的時刻,都找佛教。有名的哲學家方東美先生,到了人生的最後,也是找廣欽老和尚皈依。他表示,總要找個去處吧!平常又沒有信仰基督教,既不能上天堂,那麼要到哪裡去呢?就到極樂淨土去吧!
人到了苦難的時候,自然就會想要找一個宗教為依歸,所以我們常說,宗教是苦難的救星。問題是,有的人平時不覺得宗教的重要,都是「臨時抱佛腳」;但是不管怎麼樣,到了某一個時候,尤其是要緊的那麼一刻,人和宗教的關係就如同人和飲食、金錢、男女一樣,彼此是分不開的,很自然的就有這種密切的關係。
話又說回來,一般人因為把信仰建立在「有求」之上,所以使得中國人的宗教情操逐漸墮落。舉例說,佛光山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有一個別分院,原本是王永慶先生的機要秘書所有。他住了幾年後不想再住,由於房子必須分期付款,想賣也賣不出去,於是他說,算了,乾脆就送給佛光山西來寺吧。我們想到當地也有很多華人,就決定接受下來。剛開始時,派了一位法師去管理,兩年後他只度了一家信徒。我說這樣不行,就改派另一個會講廣東話的徒眾,才去了半年,就度了五千家的香港信徒。他跟我報告說,每次法會都是幾百人參加,連警察都來取締。我問他怎麼有這個功力?他說:「香港人和台灣人不一樣,台灣人到了國外,先問:『哪裡可以賺錢?』香港人每到一個地方,先問:『哪裡可以拜拜?』」香港人把拜拜看得比賺錢重要,他們對精神世界的追求,遠比外在的物質世界還要重要。
另外,我們到泰國的金三角、熱水塘去弘法救濟,當地有一些來自雲南、貴州等地,因抗戰期間跟隨共產黨打仗的第三軍、第五軍的軍人。我們到那裡弘法,他們虔誠地對我們說:「師父,我們寧可沒有飯吃,但不能沒有信仰!因為信仰是二十四小時,隱隱約約,即使在夢中,我也要有信仰。」
一個人一生一世,吃飽了還有餓的時候,餓了再吃就好。什麼困難都有法子解決,生活就算苦一點,也都還好;但是沒有宗教信仰,內心就會覺得苦悶、無助。
當時我聽了他們的那些話,心裡就有一個強烈的感覺,當民族需要宗教的時候,宗教就很重要。所以現在舉世發展各種宗教,不管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甚至一貫道,這是人民的自然需要。有的人即使沒有信仰,這也只是一時的,是信仰的時候還沒有到;一旦因緣成熟,人必定還是離開不了宗教信仰,這是不容置疑的。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