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話禪畫‧滅卻心頭火》星雲大師著,高爾泰、蒲小雨繪。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提供
佛教對「戰爭與和平」的看法 6
文/星雲大師
如何處理人我之間的紛爭?
【問】除了國際戰爭、國內戰爭,還有種族之間、宗教之間等各種的戰爭無,人際之間是否也潛伏著危險的引爆線?另外,個人也有所謂的「天人交戰」,又該如何處理呢?
【答】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問題,不是貧富,不是智愚,是種族、人際的問題。種族的紛歧,有的是地理環境使然,有的是語言和風俗習慣,也有因人種膚色不同,而相互排擠。即使是同文同種的種族裡,也會有貧富貴賤之分,更形成種種不能和諧相聚的情結。
多年來我一直鼓勵大家要做「地球人」。我們生存在這個地球,每個人彼此都有親密關係,因此,能有「同體共生」的思想,就能消弭人際之間的戰爭;能認同「同體共生」理念者,也才有資格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人!
說到「天人交戰」,佛教常說世間上最可怕的敵人不在外面,而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貪瞋痴等八萬四千煩惱魔軍。
如何降伏心中的魔軍?這裡提供幾個方法:
一、以反省為糾察:我們常言:「不怕念頭起,只怕覺照遲。」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能時時自我反省檢討的人,不易犯錯,犯了錯也會即時修改;他的道德人格必然是高尚磊落的。
二、以慚愧為明鏡:《佛遺教經》言:「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下過失,心存慚愧,至誠懺悔,就能使我們的心靈常保清淨,如明鏡般光潔亮麗。
三、以正見為盔甲:戰場上的盔甲可以抵禦強敵,保衛自身,而正見就是我們心中的盔甲,可以抵禦外境的誘惑。正見因緣果報、善惡業力、無常苦空等真理,能擊退心中不正的念頭,正見的盔甲可使我們遠離煩惱的毒害。
四、以智慧為刀劍:文殊菩薩手持智慧寶劍,即象徵以智慧砍伐煩惱魔軍。《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言:「以智慧劍,斬煩惱賊,破生死軍,摧伏魔怨,荷負一切,令諸眾生皆得解脫。」所以,有智慧才能斬斷煩惱的荊棘。
五、以精進為力量:凡事要能如上戰場般精進勇猛,不生畏懼,不會退縮,才能衝鋒陷陣,克服困難。
六、以慈悲為戰術:瞋恨會使人失去理智,進而不擇手段地毀滅一切。所以,以瞋不能止瞋,唯有慈悲才能化解瞋恚,消除人我紛爭。
七、以六度為大軍:統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的大軍,可以征服煩惱大敵,從生死迷界抵達涅槃解脫的彼岸。
八、以真心為主帥:六根之賊會擾亂我們,使我們造下種種惡業,是因為無「明主」領導,如果能找回我們本自具有的清淨真如佛性,以它為主帥,就能行走在光明的康莊大道上。
人的一生就如同在戰場上過日子,但不是拿刀、拿槍、拿炮彈跟別人作戰,而是跟自己的內心作戰,所以每一個人都要經過千生萬死的「死」,才能再生。當「天人交戰」時,如果平時能具備以上的修行功夫:常常自我反省、懺悔,平日以真如為統帥,領導六度的大軍,有正見的盔甲、智慧的炮彈、慈悲的戰術,何愁不能戰勝敵人?唯有降服心中的魔怨,自淨其意,才能成為真正的勝利者。
【問】大師曾說佛教從未發動過戰爭,讓我們了解佛教確實是愛好和平的宗教。如果有外來的侵犯,也是「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嗎?聽說佛教在歷史上也受過強權的壓制、暴力的迫害,佛教徒是如
【答】佛教的教理告訴我們要慈悲安忍、戒貪止瞋,而治貪瞋最好的方法就是「忍辱」。《佛遺教經》言:「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一般而言,忍貧、忍飢、忍病、忍苦、忍勞、忍打、忍罵還算容易,唯有忍氣、忍受委屈、忍恨的掙扎最難消解。
其實,忍耐不是懦弱的行為。真正的菩薩行者,能忍受別人的瞋恚、辱罵、毒打,而不加以報復,他們對於世間的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境界,心不為所動,一切煩惱皆不能染。他們以忍耐為力,以慈悲為力,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以能排除萬難,饒益眾生。所以,忍耐實在是天地間最尊貴的包容雅量,是宇宙中最偉大的和平動力!
當然,忍辱並非一昧的「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如果攸關佛教或大眾安危,面對強權壓制或暴力迫害,許多高僧大德也會挺身而出,運用智慧或善巧方便來化解災難、救國濟民。
在佛教文學史上居重要地位的《彌蘭陀王問經》(漢譯《那先比丘經》)是一代表。西元前二世紀的彌蘭陀王博學多聞,通曉世間一切學問,他的聰明才幹,英勇謀略,被當時印度人稱為「全印度最偉大的君王」。他尤其善與各家議論,往往所向無敵。他聽說已證得阿羅漢果的那先比丘,修證兼具,便派人將其迎請到宮中,共同論法。那先比丘便是以其智慧,用各種善巧譬喻,解說緣起、無我、業報、輪迴、涅槃等佛教基本教義,使得彌蘭陀王心悅誠服,而信仰佛法。
《梁高僧傳》記載,南朝劉宋時的慧琳法師,學通內外,善識治國之方。宋文帝禮請他為宰相來治理國家,常常與其議論機密,慧琳法師也被稱為「黑衣宰相」、「紫衣宰相」,意思就是以出家人的身分來輔佐國家之事。
除了智慧,也有不少高僧以膽識氣魄來面對權勢的壓抑。據《續高僧傳》所載,唐太宗在位期間,道士凌越僧侶之上,智實法師向皇帝上奏,極力申論尊道排佛的不當。皇帝大為震怒,當廷用刑杖責打智實法師,並令他換上百姓衣服,將他流放嶺南。有人譏笑智實法師自不量力,不懂進退之道,智實法師慨然嘆說:「吾固知勢不可為,所以爭者,欲後世知大唐有僧耳!」智實法師要後世的人知道,即使在佛教蒙難的時代,唐朝還是有僧格在。
再如《出三藏紀集》卷十五記載,東晉廬山慧遠大師在時局混亂時,以其德望辯才破斥邪說。更著《沙門不敬王者論》言:「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沙門塵外之人,不應致敬王者。」他不畏王權,力爭沙門的超然地位,也使佛法得以流布江南而不墜。
另外,在日人森下大圓所著,我翻譯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一書中,提到空也上人因見盜賊造惡業,流下悲憫的淚水,而感動盜賊放下屠刀,改邪歸正。如此以慈悲教化的例子,更是多不勝舉。從以上所舉的事例,可知佛教雖然愛好和平,反對武力戰鬥,但是為真理、為佛教、為大眾,也是當仁不讓,會隨機運用神通、智慧、膽識、慈悲等來面對強權暴力,來化險為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