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Vita
文/嚴崑晉
噉人王釋放諸位國王後,這些國王們追隨感化噉人王的國王回到他的國家,皆被他不惜性命堅守信誓的行為所感動,又因對自己有救命之恩,各各都不肯回去,留住在這個國家。於是國王為他們每人建造一處住所,雕紋刻鏤、彩飾嚴整,與王宮一樣;飲食、服飾、車馬也與國王無異。凡是從四面八方來訪的旅客都會問道:「怎麼會有這麼多像王宮一樣的建築遍布在一座城中呢?」大家都回答說:「都是諸位國王的王宮。」自此,這座城市的聲名遠播,從今以後,便把這座城市叫做「王舍城」。
佛得道以後,自說本末:「守信諾的國王即是我,噉人王者,殃崛魔是。今回到王舍城中說法,濟度無數,皆是前世當國王時與我有因緣的人。」佛說本末因緣時,聽的人無不歡喜,得福得度,不可計數。
在《雜譬喻經》中的這則故,佛自說與央掘魔羅的前世因緣,除了在故末後讓我們曉得「王舍城」得名由來之外,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是,國王無懼生死、信守承諾與平等相待諸王的恢宏氣度。
其中,國王之所以無懼生死,從國王與噉人王的對話當中可以知道,在於深明無常的道理;生老病死、成住壞空、聚散離合,皆是無常。既然生命、物質與人事皆不恆常存在,所以不貪生怕死、迷戀執求,故能於面對時無畏而坦然。這是正向而積極的表現,並非因此消極厭世。看破放下無恆常性的執求,積極於諸如誠信、平等、無私這般的道德品格,提昇自己,成就自己,才能利益眾生。
另外,在求那跋陀羅所譯《央掘魔羅經》的序分裡,則敘述其殺人成魔的緣由,以及經佛陀教化而懺悔入佛門的出家因緣。兩相參看,央掘魔羅前世是噉人王,佛的前世以國王身使其歸依佛門;而今世是殺人魔,佛以佛身使其懺悔出家為僧。正如〈普門品〉所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之說法」,佛度眾生的方便於此彰顯。而即使像央掘魔羅這般罪惡眾生,佛亦不棄捨,世世度化,直令入佛門,佛的慈悲,令人動容。
由佛與央掘魔羅的本事因緣中也可以知道,人不是只有今生,今日得見佛菩薩形像、聞佛菩薩名,甚至聽聞佛法心生歡喜,皆是累世薰修而來,與佛有緣。今得人身,得聞佛法,當把握這大好因緣,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依教奉行,早發菩提心,上求佛智,下化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