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公屋生活的塗鴉。
圖/張謙
歌賦抽象圖。
圖/張謙
文/張謙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香港是華洋雜處之地;香港主權轉移之後,在此居住的洋人仍有不少,尤其集中在港島中環、上環和西環的中西區,為區內帶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西方生活方式首先體現在飲食文化習慣上。不知從何時開始,大量的西式餐館或酒吧在中西區出現,有美國的漢堡、義大利的薄餅與法國的田螺。每逢周五或周六晚,這些餐館或酒吧引來大批洋人聚集,好似到了歐美小鎮。
除了西式餐館,洋人也為中西區帶來了街頭文化。多年前起,中環街上開始湧現源於西方的塗鴉文化。在中環出現的塗鴉各式各樣都有,近年這些塗鴉更延伸到上環和西環的牆壁,背後也反映出洋人從早期在中環聚居而往西面延伸。
這一天,專程到中環看看這些塗鴉彩繪,踏進中環的核心地區,就在嘉咸街看到首幅塗鴉,四周圍繞了不少旅客,聽口音有的來自中國大陸,有的來自韓國,有的來自日本,大家都站在塗鴉面前拍照,顯然是為它而來。
這幅塗鴉長約十公尺,高約二公尺,主題是以前香港貧困家庭居住的公屋,當時這些公屋由政府興建,專門出租給低下層家庭居住。這些公屋很窄小,居民為了爭取空間,一般會在屋外打造鐵籠,當作陽台之用。這些鐵造的陽台在每個住房凌空凸出,是當時港人貧窮和擠逼生活的寫照。
從嘉咸街走向西面,林林總總的塗鴉也盡收眼底,當中有扭曲的大樓、有以鯉魚為主題的太極圖案,也有彩繪美女,它們一般都被粉飾在中西區殘舊的建築外牆上,成為香港的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