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黨政當局日前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對大灣區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作了全面規畫。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東莞、惠州、佛山、江門、中山、珠海、肇慶等九市,是華南與珠三角的經濟中心與富庶區,廣東九市也是台商最密集且投資最久的地區。
大灣區規畫能否美夢成真,從基礎交通建設看,二區九市已具現代化規模,深圳有新機場,灣區有港珠澳大橋及隧道貫通,珠海、澳門有橫琴島及橋梁連結;廣東九市有高速路相通,廣深間早已運行和諧號高速列車;區內大都市廣州、深圳、東莞都建置了地鐵,方便通勤族上下班。
從產業內容看,深圳有電子業、資通訊創新事業如華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澳門有旅遊休閒事業。大灣區綱要依循這些個別優勢,設計不同發展方向,實現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並避免區、市間橫向競爭抵銷實力。
譬如香港司法與國際接軌度深,庭審、書類採用英語,也有終審權,規畫發展成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可呼應原就興旺的國際金融、商貿等產業。
從民生習慣看,大灣區與上海等大都會的人民同步,已習慣使用手機行動支付、線上購物、打的叫車。十九世紀末汽車時代來臨後,學者曾用能駕駛汽車的人口比率,評估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與發展潛能。未來是數位通訊、人工智慧的年代,人民能否運用通訊技術,也當列為評估指標。大灣區人民這方面技能,顯已名列前茅。
根據這些觀察,實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成功率高。可是輿論從政治面解讀此規畫時,卻有懸念。港澳與台灣有些評論指出,發展大灣區會演變成一國一制,港澳將失去目前一國兩制下的自主性,在位階上也會矮化為內地市的層級,削弱國際競爭力。
台灣現況在國際與兩岸定位上與港澳均有別,從區域經濟競合著眼,若粵港澳風生水起,台灣能與之俱榮嗎?台商與粵港關係密切,三十多年前蔣經國總統猶在位時,澎湖的漁船主即改行進廣東經商,後來當選深圳台商會長。原來在台南家庭工廠研磨濾光鏡的逢甲大學畢業生,轉進廣東佛山,發展出有五千名員工的攝像鏡頭代工廠,並當選佛山台商會長。還有一名東南工專畢業生,服完兵役後,在街上拖著音箱賣伴唱機,因緣際會到廣東投產汽車音響,旗下有近六千名員工。
廣東台資企業最盛時,僅東莞即逾一萬家。有些台商在港府註冊,北上廣東設廠;兩岸未直航前,進出大陸必由香港,台商對港粵乃熟門熟路。當年台灣食品、製鞋、燈具、小家電、家具,乃至醫療器材、煉鋼廠、模具廠等企業西進,並未得到台灣政府支持,是企業主自為決策。儘管二○○二年廣東爆發SARS嚴重呼吸道疫情,台商仍戴著N95口罩進出穗港拚事業。
當年台商攜帶資金、技術、商貿通路赴珠三角投產,歷經大陸騰籠換鳥、轉型升級等政策,餘韻猶存。然而風水輪流轉了,大陸已今非昔比;大灣區偕同一帶一路等擘畫,前景可期。建議台灣當局善用台商在大灣區既有基礎,合議辦法,共謀創新;避免台灣人才與資源,又像當年那般花落無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