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人間】石墩子

文/霍建明 |2019.02.27
1810觀看次
字級
石墩子 圖/霍建明
石墩子 圖/霍建明
石墩子 圖/霍建明

文/霍建明

沿著楊柳依依的安徽省潛水河北岸徜徉,不知不覺來到天柱山入口處的石牛古洞摩崖石刻文化園。在園的一角,看到不少遊客圍著柱礎用手機在拍照,間或還阿拉阿拉說著什麼。顯然這撥遊客來自上海,他們對眼前的石墩子很感興趣。

柱礎又名柱頂石,當地人俗稱石墩子,是中國古代建築石構件的一種,就是房柱子下面安放的基石或曰奠基石。柱礎的式樣分單層或多層式,單層常見覆盆式、鋪地蓮花式、圓柱式、鼓式等,紋樣雕飾有傳統動植物甚或佛教人物。石墩子頂天立地,承受「一柱撐千斤」屋柱的壓力,以抗震及防止建築物塌陷聞名。

柱礎作為建築中最基本的構件,因機能上的需求悄然走出建築材料的「圍城」。有關資料稱:隨著審美功能的不斷完善,宋、元以前人們比較講究柱礎的雕刻,後來逐漸演化成裝飾,使柱礎慢慢歸於藝術珍品一類。

柱礎讀起來有點拗口,事實上在偏遠的鄉村旮旯很少拋頭露面,即便在新興城市也極為罕見。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在安徽潛山縣天柱山麓卻發現了它,而且數量不算少。乍一看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可靜下來捋捋思緒,覺得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潛山縣境內的天柱山歷史悠久,最早是中國五嶽之一,漢武帝劉徹在西元前一○六年登禮天柱山,號封「南嶽」。自立五嶽祠伊始,天柱山道教宮觀、佛教寺庵、儒教文人雅士的亭閣堂舍等建築方興未艾。除此之外,天柱山又名「皖公山」、「皖山」,是安徽簡稱「皖」的濫觴,古皖國裡當年無疑也是車如流水馬如龍啊!

滄桑無窮盡的變化,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千百年來,華夏文物勝跡許多最終或毀於兵燹,或失之廢棄,或成了永遠也猜不透的謎。柱礎頑強地遺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依舊能看到它歷經時光磨礪所顯現的神態,說明石質原本堅不可摧,也得益於文物專家和熱心人士的發現和精心呵護。

欣賞揣摩式樣各異的柱礎,彷彿數千年前那輝煌抑或悲愴的故事,一幕幕閃現在我們的面前。在慢慢品味過程中,我們從側面可了解古代建築裝飾藝術的演變史和工藝水準,還可誘發綿綿的思古鄉愁,進而激發梳理全域旅遊以及古皖文化發展脈絡的情愫。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