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橋村位於皖西南潛山市西南部,坐落於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南部科考區。圖/霍建明
文/霍建明
通過電腦搜索,終於使「唐懿宗時期宰相畢諴」浮出水面。再搬出《辭海》在1528頁的「畢」部,用放大鏡看到了這樣一句描述:「古代畢國人來中國,有的就以畢為姓,如唐有畢諴。」
既然資料說畢諴是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泰安市)人,那他「稱疾固辭相位」,何不願回歸故里而巴巴來到安徽天柱山腳下隱居呢?也許只能如是理解,唐代李白〈江上望皖公山〉詩云:「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詩句寫出了詩人歸隱天柱山的夙願。畢諴晚於李白百年,也擅長舞文弄墨,顯然是受到了李白的影響。
相傳畢諴親自設計水榭、涼亭和花橋,還有相府花園大片的梅花園。當地村幹滔滔不絕介紹:「潛山市古城梅城之名的來源有幾種說法,這裡的最令人信服。可惜畢諴只享年62歲,尚未品嘗到隱居在宰相府『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滋味,便匆匆連同那新建的建築和梅花園被湮沒,化作了連綿至今久久不願散去的歷史疑雲和鄉愁。」
畢諴於864年1月辭世,距今已有1100多年了,古老的危房必拆,這關係到人的基本生存。有祖宗祠堂和家譜的,或如果不是普通人,後人一方面看在鄉親鄉情的面子上,一方面經掂量確有地域影響、利用價值,終歸能構思保留文字實物佐證。「人之初,性本善」加上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驅使,就有了惺惺相惜。
陳橋村位於皖西南潛山市西南部,坐落於天柱山世界地質公園南部科考區,21億年的地質變遷運動,造就了該村半山半圩的地貌特徵,境內紅石穀丘陵低山,與距今6千多萬年的古生物化石「東方曉鼠」的發現地痘姆鄉紅星村毗連,是天柱山重要的科考點之一,吸引了眾多中外地質專家前來考察參觀。
至於「宰相故居」,是清乾隆年間王氏先祖在相府遺址上改建成的四合院。由於王氏子孫世代維護,如今的中廳和神堂還基本保存完好,其他只是清代建築,相關的物證還有待尋覓、補齊。筆者聯想到:倘能通過古宰相的「點」,緊密聯繫天柱山地質科學考察、美好鄉村建設的「面」,陳橋村全域旅遊的未來有可能「化繭為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