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天柱山麓安徽潛山市區開發區北,該市余井鎮嶺頭居委會所轄高樓大屋居民組。大屋前有四棵古老的樟樹,枝繁葉茂形成的綠蔭比一個足球場還大。圖/霍建明
文/霍建明
出天柱山麓安徽潛山市區開發區北,由一○五國道向前行進十五公里向右一拐,再過一條約一公里長的水泥村道,便是該市余井鎮嶺頭居委會所轄高樓大屋居民組。大屋前有四棵古老的樟樹,枝繁葉茂形成的綠蔭比一個足球場還大。最大的一棵樹高達十五公尺以上,樹圍約是成人腰圍的八倍。近看樹身,朝北面的一個長形樹洞,可供成人自如進出。在四棵大樹之間,對稱擺著兩個扁圓形石鼓,靠南面石鼓的一側刻著「乾隆壬申恩科舉人徐安國立」。
據當地老人介紹,徐安國是高樓大屋人,相傳當年文官經過他家要下轎,武官則要下馬。兩個石鼓中間都有孔,是安在大門前插旗桅桿子的,說明徐家當年非常氣派;這四棵樟樹,有人說是徐安國中舉後親手種植的,也有人說是他母親種的。重要的是,當時決定在石鼓上刻字的倒是一位有心人,否則,這樹到底植於哪一年,不用科學手段或看樹輪是無法猜測判斷的。如今就方便了解——乾隆壬申即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距今已有兩百六十七個年頭了。
二○○七年我第一次恰巧路過高樓,當時靠大樹一側的水塘乾巴巴的,更談不上有嬉戲的麻鴨。近日再去看一眼時,據悉潛山有關部門撥付了民生工程專款十萬人民幣,水塘經過整修,樹的一面用大石頭砌起護堤;水塘全年都蓄有清水,塘埂被綠草護著,草間夾雜開著我不知名的小花。古樹盡情汲取水分、養料,樹葉青乎乎的。
同行的攝友說,沉重的石鼓曾用大吊車吊起,下面加墊了厚厚的水泥板,這樣無論是作為文物還是旅遊的一個景點,都會天長日久穩妥留存。樹根周圍培添了厚厚的土,彷彿加注了「青春營養劑」。村民高興地說:這些古樹,不光你們攝影人士和來世界地質公園、大陸5A級景區天柱山旅遊的人欣賞,安慶等其他城市也經常來人考察、研究。林業專家說,樹周圍還要加培土層,以確保樹基「固若金湯」。
我用照相機聚精會神尋找最佳角度,發現「乾隆」樹下鄉愁無語,留守村民並沒有背上沉重包袱。無論是老人還是兒童面對照相機,都能落落大方配合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