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次郎(左)培育的杏鮑菇除了在大陸擁有口碑,還遠銷新加坡和美、泰等國。圖/新華社
林次郎(右六)培育的杏鮑菇除了在大陸擁有口碑,還遠銷新加坡和美、泰等國。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暉
「雖然大部分家人在台灣,但因為大陸的巨大市場和發展潛力,我目前已經將事業的重心放在了大陸。」已經來大陸創業十餘年的台商林次郎說。
七十多歲的林次郎是中延菌菇業集團的董事長。他的杏鮑菇通過天津、成都、福建等地的工廠銷往大陸多地,在市場上擁有很好的口碑。
在二○一七年於四川省成都市舉行的第五屆川台農業合作論壇暨海峽兩岸鄉村振興研討會上,由於林次郎在成都的工廠效益顯著,他被當地人親切地稱作「杏鮑菇爺爺」。
祕方是不惜成本
從天津市區驅車不到一小時,記者便來到了林次郎設在天津市靜海區林海循環經濟示範區的工廠。記者在車間裡見到了林次郎,與他聊起了在大陸創業發展的「生意經」。
二○一八年是林次郎到大陸創業的第十一個年頭。二○○八年,林次郎帶著台灣先進的食用菌技術在福建設廠,生意步入正軌後,他又把目光瞄準了大陸北方市場。二○一二年,幾經考察,林次郎的企業入駐天津,天津成熟的市場基礎和良好的營商環境讓林次郎的辛苦打拚得到了回報。目前,天津工廠共有三百多名員工,日產量達到五十噸。
「如果選用優質的甘蔗渣、玉米芯等原料會讓長成的杏鮑菇口感偏甜,但成本也會隨之提高。」車間裡,林次郎雙手捧起一根杏鮑菇,對記者透露了他的杏鮑菇好吃受歡迎的最重要的「祕方」,那就是在投入上「不惜成本」。
林次郎介紹說,由於杏鮑菇的生長過程需要悉心照料,為此,他從台灣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科研團隊投入研究,在育種、培養等方面都十分講究。
目前,林次郎的杏鮑菇產品除了滿足大陸市場,也遠銷到新加坡、泰國、美國。未來,他希望借助中歐班列,把自家工廠生產的杏鮑菇銷往歐洲。
到大陸尋找機遇
「除了加大科研、資金投入外,大陸為台商創造的良好營商環境也很重要。」林次郎說。
兩年前,林次郎在成都成功購併了一家連續虧損多年的杏鮑菇企業,這家企業由於技術不過關、管理不到位,產量一直上不去。
依靠先前在福建和天津工廠積累的豐富管理經驗和成熟的杏鮑菇培育技術,新購併的成都工廠僅用了一年就重新煥發了生機。「成都工廠將擴張到五百畝地,日產量將達到一百噸,產量大大提高後不僅能滿足成都消費市場,還能起到輻射周邊的作用。」說起兩年間發生的變化,林次郎頗感驕傲。
林次郎表示,近年來,隨著大陸各地落實惠台措施的工作不斷推進,為台企台胞提供同等待遇方面不斷有新進展,愈來愈多的台商和台胞享受到了大陸的發展成果。「未來,希望更多台灣年輕人到大陸尋找發展機遇。」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