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食前想想 吃不完丟棄,是需要還是想要? 文/顏孝真 |2019.01.05 語音朗讀 38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馬爾地夫島度假村的廚餘多得驚人,但似乎人人習以為常。 圖/顏孝真 馬爾地夫島度假村的廚餘多得驚人,但似乎人人習以為常。 圖/顏孝真 馬爾地夫島度假村的廚餘多得驚人,但似乎人人習以為常。 圖/顏孝真 完好的食物全進了廚餘桶。圖/顏孝真 文/顏孝真 歲末年初,又到年終大掃除時節,每到此時,家家戶戶盤點家中物品,總會發現一堆許久不曾使用的電器、用具、精品、衣物、佩飾、杯碗……甚至是滿布灰塵的旅遊紀念品、股東會贈品、尚未拆封的新書或雜誌…… 旅居國外多年,從事潛水及滑雪教學工作,看盡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也看到人類對物質欲望無限飆高的情況,真心感覺:想要的遠遠大過需要的,不少人「花錢買開心,花光很傷心」,辛苦賺來的錢拿去促進社會經濟,身旁物品堆積如山,卻沒有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 花錢卻未提升品質 很多人明明有很多衣服沒穿過,家中或多或少堆著未拆封的新衣服、鞋子,但看到新衣服卻又忍不住要買;衣服非當季不穿,但換季大拍賣又失心瘋的掃光花車;周年慶這麼便宜不買對不起自己;快時尚的衣服便宜又好看,前幾天剛買一件類似的,但這麼便宜不如再買一件吧…… 半夜肚子餓自然而然彎去買泡麵,吃完了才看到櫥櫃裡還有兩碗。去超市本來只想買個飲料,突然看到買一送一,沒思考是否吃得完,被「特價」這兩個字沖昏頭,不知不覺就結帳帶回家,冰箱一打開才發現上次特價買的牛奶還沒喝就已經放到過期……上述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大家有沒有想過:在食衣住行育樂上,每一樣我們都花了太多冤枉錢? 資源缺乏卻不珍惜 我在許多不同度假村工作過,餐廳經常是自助餐式,一整排美味佳餚任君挑選,吃到飽的用餐方式,常常見到客人滿桌子剩菜,而且有的根本就是拿去放在桌上當裝飾的,餐點連碰都沒碰過,飯店基於食物安全衛生,只能拿去丟掉,每天浪費幾十公斤食物早已習以為常。 某天我休假跑去浮潛,剛下水就看到廚餘回收船,我索性上岸跑去跟船長聊天,我問他:你在運甚麼東西,他說是廚餘,每兩天來收一次,平均每次有15~20桶,接著我看到車子運來一桶又一桶的廚餘。我以為吃剩的東西才稱作廚餘,走近一瞧,一桶桶內全是完好如初的食物,一尾尾完整的烤魚、蒸蝦、蟹腳,整條或整塊新鮮麵包,還有整顆好好沒動過的新鮮蔬菜、水果,全在扔掉的瞬間成為廚餘。 寶貴食物隨性浪費 大家可能不知道,當時我所在的地方,是接近赤道的南印度洋上馬爾地夫島南端,也是經常被警告很快將會變成氣候難民(全球暖化南北極融冰後被海水淹沒)的國家。每當天氣一有變化,交通立刻中斷,船期取消、飛機停開,在當地是見怪不怪的事。 島國物資取得困難,補給船一周只來一趟,單程最快要三天,來回就是六天,剩餘的一天做食物及物資補給。由於船上保存食物的設備不夠完善,經常蔬菜水果一運上島就有一半已經壞掉。一些基本的民生物資如衛生紙常常缺貨,員工商店貨架經常空蕩蕩,因為船進不來,至少得再等一周才補得上貨。 在一個這麼偏遠的地方,島上因住客率每天不一樣,客人與員工加起來平均每天有400人,竟然每兩天會產生15~20桶約汽油桶大小的廚餘,多麼驚人的浪費量呀。 眼大嘴小勿吃到飽 德國人有句諺語說:「你的眼睛比嘴巴大」,意思是形容「眼睛吃大餐,多到吃不完」。華人年年有餘的觀念,請客要氣派,點餐一定要點很多,多到吃不完才顯得氣派大方不失面子。去吃到飽的餐廳,點菜點到吃不完,滿桌子沒動過的餐點,心想,反正是吃到飽,無所謂,不點白不點,不拿白不拿,不多拿就是吃虧。但不喜歡吃,吃不下,不好吃,不想吃……種種理由導致食物資源大量被浪費。 根據統計,全世界有1/3的食物被浪費掉,價值約7500億美金,美國生產的食物有40%被丟棄,每年浪費6000公噸的食物,價值約1620億美金,其中有超過一半約3200公噸的食物被埋進垃圾場。這些新鮮可食的蔬果、海鮮、穀類、乳製品與肉類,只要減少25%浪費的比例,就能讓全世界的人都吃飽。 浪費糧食的缺點不只是浪費金錢,同時也造成嚴重的垃圾問題及大量的碳排放。廚餘處理的過程必須使用大量的水、肥料及土地,政府得花大錢來處理,這些不只造成龐大的經濟損失,還有環境維護成本,既不經濟又不環保。 不亂浪費就是惜福 台灣人每年製造2200萬噸廚餘,平均每人每年產生近100公斤,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可以做成40億個便當。大家每天都會進去的便利商店、量販店的食物,即使仍新鮮可食用,過了打烊時間就直接丟進廚餘桶。一年丟掉3.6噸林林總總的食物,這些浪費的食物足夠讓低收入戶吃飽20年。 Take all you can eat but eat all you take. 這是我每天吃飯就會看到的標語,自從我親眼看見有多少食物被浪費後,我開始只取所需,吃不夠就走第二趟,不確定喜不喜歡吃就先拿一個,吃了覺得喜歡才再取,不合胃口就把盤中那一個吃完。 希望下次進行任何消費行為前,您不妨細想想到底是「需要」還是「想要」,我們每種消費都是選擇未來的生活方式。我總相信地球有個平衡,當某個地方的某人浪費食物,就代表另一個地方有一個人下一餐得餓肚子,這個世界有足夠的資源,只是分配不均,才會聽到肥胖人口過多的同時也發現飢餓人口增加。若我們持續浪費、提早消耗掉未來的食物,也許正預告未來你得有「吃空氣」的心理準備。 (作者為國際潛水及滑雪教練) 前一篇文章 能免則免vs.少量無礙 核食究竟能不能吃? 下一篇文章 購物前想想 需要的指標是什麼?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交通號誌 夏日減秒因應 未來建築潮流 和小生物當鄰居倫敦空汙地址 改變歐洲房價網購減碳 從包裝循環利用做起 作者其他文章房子是給人住 不是給東西住從救了一隻海龜想起別再買珊瑚紀念品了愛護海洋生物 請慎塗防晒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