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文/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不論是過去任職於非營利機構,或是現在管理一家店,「做家事」常常是我用來判斷新進職員能力的重要標準。
家事的英文「chore」,還有「雜事」、「瑣事」的意思,在台灣,家事也常被視為「簡單」、「無趣」的事情。過去在辦公室,也曾聽過同事輕蔑地說:「(家務)有這麼難嗎?」顯示出多數人忽略家事背後所蘊含的處事能力。
我們試著回想一下,過年大掃除或是念書時在學校清掃教室的工作次序,其實是有一些大原則必須遵守的。比如清潔必須由上而下,先搬開桌椅再掃地,地板則是先掃再拖;也有一些藏在細節裡的「撇步」,比如用報紙擦玻璃會更明亮且省力,在水裡加小蘇打粉擦拭磁磚清潔力更強等等。這就好像一位高階主管在管理公司,不但需要具備整體規畫與細節執行的能力,也要能夠辨識人的特質並分配適當工作。
過去,曾有研究生來我經營的二手店打工,不但整理貨架時無法妥善分類,黏貼價格標籤也常會張冠李戴,或是面對自己不熟悉的清潔工具時,無法利用簡單的推理找出正確的使用方式。這也讓我聯想到幼兒園教室裡,常有各種簡單的生活工具,說是可以讓孩子練習生活自理或鍛鍊小肌肉,不過我覺得,這其實還可以訓練大腦的運作,強化各種能力。家事不僅僅是一種勞力,更是一種腦力激盪──面對不同材質的家具、不同格局的空間,甚至不同規格的雜物,要如何有效率地收納、清潔,這其實考驗著一個人全方位的能力。
常看到一些求職專家或教授級人物,暢談當下年輕人的競爭力與求職必備技能等,其實,與其要求語言、電腦等技能,我倒是認為,還不如訓練孩子先把家事做好,才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