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 41

星雲大師 |2018.11.30
1525觀看次
字級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大雄寶殿。圖/周云
一般人常說:「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此,欲學佛道,先要發心,只要心一發,人緣就會成長;只要心一發,無事不辦。圖/資料照片

佛教管理學
文/星雲大師
 
弘法系列 32

●發心的管理
在佛教裡,動員的力量來自「發心」兩個字。「發心」對人有很大的助緣、助力,任何一個人想要擁有人緣,給人接受,就要發心,要勤勞、要禮貌、要負責……就是平時灑掃、燒茶、煮飯、法務,也都要講究發心,即便吃飯,也要發心,才能吃出飯食的美味;即便睡覺,也要發心,才能睡得甜蜜。
一般人常說:「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因此,欲學佛道,先要發心,只要心一發,人緣就會成長;只要心一發,無事不辦。
所謂「發心」,「發」表示開發,「心」表示田地。因此,「發心」就是開發我們的心田、心地。一塊山坡地,你開發它,就能讓林木生長、果樹飄香;一塊土地,你開發它,就能建設大樓;一塊田地,你開發它,就能種植五穀。所以,開發心田、心地是吾人成功的緊要關鍵。
「發心」在佛教裡也是多元的,假如你想要成功立業、榮華富貴,就要發增上心,廣行善事,才能達到目的;假如你想要修行辦道,就要發出離心,看淡世間的財富、情愛、功名利祿,淡泊世間的擁有,道業才能昇華;假如你想要做一名真正的菩薩,就要發菩提心,具有入世的增上心,以及空無的出離心。
過去講「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這個國家必定有辦法。同樣地,我們信仰宗教,如果能有出世的思想、入世的精神,人生會更加圓滿、未來會更有成就。
所以,「發心」一詞我們要時時記住:我要發慈悲心、我要發修道心、我要發利人的心,甚至我要發心讀經、我要發心利眾、我要發心辦事、我要發心為佛教、為社會、為國家。總之,成功是從發心開始的。
管理學不難,只要能讓我們的群眾、我們的團隊,大家都發心,不為自己,還怕什麼事不能成功呢?
●契理契機的管理
當初佛陀住世說法,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所說的佛法要「契理契機」,即所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契合道理、契合根機,才能對人有用。
說到「契理」,現在講經說道的人,不少喜歡談玄說妙,說得天花亂墜,卻不是佛陀的本懷,不合佛陀的本意,不能契合佛法真理。這種似是而非的道理,謬解佛法,不能契理,只會引盲入盲。
當然,弘揚佛法、普度眾生,除了「契理」之外,「契機」更為重要,否則契理而不契機,教聽的人也難以受用。大抵上,每一個人的根機不同,上等根機,只要你說一句話,他就能入門;下等根機,縱使你說得再多,也不能相應。所以,一個真正會講說佛法的人,要先了解對方的根機,他能理解大乘佛法的道理嗎?談空說有、談心說識,他能接受嗎?
當今許多弘法的法師,所講的道理經常都是執一己之見,而不管對人合不合適;所做的事情,也經常一意孤行,而不替別人設想,這樣是很難將佛法傳播出去的。
淨土「念佛法門」之所以能夠盛行,正因為它是「三根普被」,無論上根、中根、下根的人,只要念上一句「阿彌陀佛」,都很受用。只是說,當今的人千奇百怪,有種種個性、種種根機,豈止是「三根」呢?所以,今日的領導人不僅要通達道理,還要能契合根機哦!
不合道理,就難以服眾;不合根機,就難以讓人接受,佛門「契理契機」的法門用在合作辦事上、用在人我相處裡、用在日常生活中,必然是很重要的管理法。
●和而不流的管理
觀察今日的社會,在事業上有各種性質的不同,在學術上有各種思想的不同,在政治上有各種黨派的不同,在經濟上有各種觀念的不同,在教育上有各種方法的不同,乃至團體、村莊、鄰居、家庭裡的兄弟姐妹,因為想法見解、生活方式不同,還會分黨結派。所以,要做到「人和」實在很困難。
不過,如果人能做到「和而不流」,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比方說,你我同是一家人,但你做了不當的事情,我不與你同流;你我是朋友,但你做了不好的事情,我也不跟你入流;即便是社會上的任何事業、政治黨派,我也不去樹敵,與人和平相處,但是假如有人從事非法勾當,無論如何我都不同流合汙。
人要有隨緣的性格,也要有不變的原則。人要如何自保?不傷害別人,和而不流,就是一個保全自己、尊重他人最好的方法。
●皆大歡喜的管理
在這個世間上,人與人之間經常會有一些計較爭執,舉凡國家和國家對立、民族和民族對立、黨派和黨派對立,甚至大官和小官對立,彼此沒有信賴,縱有合作,也都要訂立契約、法則,深怕對方欺負我,讓我上當。
其實,人類如果能把這許多分別、計較、執著都放下,凡事顧念別人,不自私,無論訂什麼契約、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能「雙贏」,就會皆大歡喜,但這恐怕就得看你在管理上的本領如何了。
(待續)




【延伸閱讀】
佛教對管理的定義和要領為何?
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才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而且,管理者不能總是高高在上的發號施令,要常常深入群眾,和大眾建立「生死與共」的觀念及感情,才能發揮團隊的最大力量。
總之,說到「管理」,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與智慧。管理的妙訣,首先須將自己的一顆心先管理好,除了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能合乎時代與道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帶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節錄自星雲大師著《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