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地球繞一圈 拜訪貝聿銘(上)柏林

文/林育立 |2018.11.18
2341觀看次
字級
如水晶體般的玻璃螺旋樓梯是德國歷史博物館新館最吸睛的部分。圖/林育立

文/林育立
柏林圍牆倒下後 歷史博物館新館成地標
德國歷史博物館的創建過程,一如這個國家崎嶇的歷史。早在德國還分裂的時候,西德政府就打算在柏林圍牆邊興建一座歷史博物館,與東柏林的德國歷史博物館一較長短。

沒想到兩年後圍牆倒塌,東西德走向統一,原本存放在東西柏林的展品從此自然也合而為一,集中在菩提樹大道(Unter den Linden)上的普魯士軍械庫(Zeughaus)、也就是東德時代的德國歷史博物館原址展出,並正式定名為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然而,這棟三百年前建造的古老建築空間不大,統一後的德國需要一棟新建築,彰顯這個新生國家的精神,德國總理柯爾(Helmut Kohl)於是在沒有舉辦競圖的情況下,親自邀請當年因羅浮宮玻璃金字塔而享譽全球的貝聿銘設計。

雖然軍械庫後方的這塊新館預定地面積不大,貝聿銘被柏林欣欣向榮的氣息和周圍博物館島(Museumsinsel)、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的歷史氛圍深深打動,決定欣然接受挑戰。

從軍械庫的大門走進本館,穿過中庭,搭電扶梯下樓,就可直達貝聿銘設計的新館。新館全名是展覽廳(Ausstellungshalle),四層樓主要是作為特展用,抬頭視野所及盡是大片的玻璃和三角形的元素。沿著寬廣的樓梯一路漫步到樓上,可透過玻璃欣賞隔壁本館的粉紅色外牆和精細雕刻,空間的流動開放性讓人想到玻璃金字塔。如水晶體般的玻璃螺旋樓梯是這棟建築最吸睛的標誌,到了夜晚璀璨明亮,成為柏林的新地標。

德國歷史一路上是挫折與歧路,好不容易才在統一後的新首都,建立一座以德國歷史為名的博物館,展出這個國家一千五百年的文明傳統。二○○三年,新館在規畫和建造七年後完工啟用,館長奧托邁爾(Hans Ottomeyer)在開幕儀式上忍不住稱讚:「這棟建築將幫助我們看清楚歷史。」當年高齡已八十六歲的貝聿銘也特地來參加,可見他對在德國唯一作品的自豪。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