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達人(十二)中西醫學博士劉吉豐 用五指與五音 打造健康體質 陳玲芳 |2018.11.17 語音朗讀 1147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聆聽大自然中的蟲鳴鳥叫,安定神經,讓人心靈格外平靜。 圖/資料照片以「自然」為師的劉吉豐博士,因醉心於「自然醫學」養生法而成為「自律神經醫學」行住坐臥的實踐者。圖/劉吉豐提供 失眠者可多聽Mi〈角〉和So〈徵〉調的樂曲,多發ㄚ和ㄣ音,改善症狀。 圖/資料照片中醫理論「五指通五臟」,意即人的五指從大姆指、食 指、中指、無名指到小指,依序掌理脾、肺、心、肝、腎五 大臟器,透過適切的按摩手法,可以強化臟器功能。圖/勁旺整合行銷公司提供圖/勁旺整合行銷公司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擁有中、西醫專業背景的劉吉豐博士,經長年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健康出問題,多半是「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他以中醫的五行理論為基礎,結合長年的研究成果與治療行為中行之有年的按摩,發展出三套容易理解、簡單操作的養生方法:發聲、手掌按摩與耳部按摩。他強調,只要善用「五指」與「五音」,這些看似簡單的手法不但有其效果,操作起來也十分便利,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步調。 近年來,隨著食安問題浮上檯面,以及國人健康意識普及,坊間陸續出版了許多與日常保健或養生知識相關的書籍,從飲食、運動到生活作息調整,無不跟「身體」密切相關。 繼四年前出版《健康Give ME Five!手指健康操》,傳授調整身心失調現象的小撇步,劉吉豐今年又出版《全自癒五行養生寶典》,以「每日五分鐘」為號召,讓讀者僅需花費少量時間,便可調養身心,達到養生的效果。 「養生起於自覺,行於自律。」以「自然」為師的劉吉豐,出身國防醫學院藥理研究所,之後又在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更醉心於「自然醫學」養生法,因此成為「自律神經醫學」行住坐臥的實踐者。 「只要打開自我覺察,用心和自己的身體溝通,人人都可以成為五臟的按摩師,為自己帶來更健康的生活。」劉吉豐表示,依據中醫理論「五指通五臟」,意即人的五指從大姆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到小指,依序掌理脾、肺、心、肝、腎五大臟器,透過適切的按摩手法,可以強化臟器功能,這套簡易的「五指健康操」,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五臟的按摩師,調理好自身健康。 當自律神經的守護者 現代人時常處於資訊流量龐大、生活步調緊促、工作壓力大的環境,多有頭痛、失眠、憂鬱、提早老化與罹患癌症的問題。「這些問題看似屬於不同領域的症狀,但其實它們皆與自律神經失調相關。」劉吉豐提醒,當人體內的交感神經過度反應時,不僅會造成發炎,損害體內的臟器,還會因而抑制副交感神經,使得人體無法好好休息,修補受到消耗及損傷的臟器。 「醫學,源於自然。」劉吉豐說,很多人以為醫學是利用科技控制身體,依靠藥物便可為所欲為,得到所有好處,卻不想承擔相對的代價;其實,醫學是教導人如何與自己的身體共存,如何與外在的大自然相處。當人懂得「自律」時,自然不會有病痛找上門來。同樣的,身體的反應,也不時的提醒我哪些部位要注意,哪些行為要修正,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而不是將之視為煩人的「毛病」。 無論是在學術性的研討會上,還是走入社會的巡迴講座中,他都希望能把自己的研究化為實際的貢獻,用以幫助受病症所苦的患者。「希望這些人能和我一樣,放下一昧向外追求的態度,加入自然療癒的行列,在每天的行住坐臥中,成為一名自律神經的守護者。」 對的發音方式能保健 很多人藉由聆聽音樂來放鬆心靈,許多情緒管理書籍也建議讀者以「大吼大叫」來消除壓力。然而,聲音能做到的事不只是這樣,它既可維持你心靈的平衡,也可以觸發你的自律神經,平衡你的身體感應。劉吉豐強調,人確實可以用聲音,掌控自己的自律神經。 仔細觀察周遭朋友進行的活動與發出的聲音,不難發現當活動愈趨向動態時,他們所發出的聲音愈高亢,反之則較為低沉,甚至不發一語。當體內的交感神經被刺激時,人所發出來的聲音波長較短,聽起來較高,反之,當副交感神經被刺激時,發出來的聲音波長較長,聽起來較低。 同樣的,波長不同的聲音也會對人體的自律神經產生相異的影響。當你處於搖滾演唱會或舞廳時,容易隨著現場的氣氛感到情緒高漲,想要跟著節奏一起舞動;當你在蟲鳴鳥叫的大自然中,則會感覺心靈格外平靜,將先前的煩悶思緒拋諸腦後。這些,都是外在聲音對於自律神經的影響。 「如同從食物攝取營養一樣,聲音的聆聽也需要均衡。」稍微觀察一下周圍,那些常與人接觸,說話直率又大聲的人,通常不只精神比較好,體能也較佳;而那些鮮少與人相處,不太說話的人,不只看起來較沒精神,身體也比較容易有小毛病。或許你不喜歡大聲講話或和大眾交流,但仍可嘗試聆聽各種不同音樂,用波長不同的聲音,給身體「不一樣的按摩」。 獨創注音符號養生法 其實,音樂療法的運用早在中國古代已有一番成果。古人運用傳統五音:角、徵、宮、商、羽調理身體的臟腑,運用不同曲調的樂曲對相應的症狀進行療癒。劉吉豐在多年的醫學研究中,也發明了一套能靠自體發音與體內臟器產生共振的方式,他稱之為「注音符號養生法」。 劉吉豐說,在用注音符號法自我保健、排毒養生前,應先認識一下「五五健康法則」。「五行」除了可以對應到「五臟」外,也可以對應到中國的傳統樂曲五音和自然醫學的五個尾音:「ㄚ」、「ㄣ」、「ㄥ」、「ㄤ」、「ㄨ」。 我們可以藉由身體症狀,得知究竟是哪一處臟器出了狀況?接著再由五行中對應與相關的聲音來著手,進而達到舒緩與療癒效果。他以失眠為例,失眠可能是壓力過大和肝火過旺所導致的現象,須從調理肝經和心經下手。這時只要多聽Mi〈角〉和So〈徵〉調的樂曲,多發ㄚ和ㄣ音,都有助於改善失眠的症狀。 他指出,相較於西醫的「對症下藥」,中醫更注重維持整個身體循環的平衡。當你咳嗽時,相較於西醫專注於肺部的處置,中醫則會認為是脾臟的問題,導致肺部出了狀況。乍看之下,確實有點複雜,但只要搞懂五行的「相生相剋」理論,就能輕鬆化解身體的各種毛病。 五行相生為中醫的「母子理論」:「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當心臟氣血虛弱時,心臟屬火,木生火,發出與木對應的「ㄚ」音可以有效地改善該情況;當心臟氣血過於旺盛時,火生土,發出與土對應的「ㄥ」音則可以有效地改善該情況。同理,五行相剋則為利用剋制的關係,如當心臟氣血過於旺盛時,水剋火,發出與水對應的「ㄨ」聲,即可有效改善。 發音應避免於「子午」兩時辰,也就是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和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進行。此時人體受自然磁場影響,細胞非常活躍,不應用外力刺激使其更為躁動。 前一篇文章 長期胃酸逆流 罹癌風險高 下一篇文章 【中醫專欄】冬季養生 讓您手腳不疼痛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良藥苦口嗎? 甘口的也是良藥喔!【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養眼專欄】什麼是繼發性白內障?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聊聊心裡事 AI 能取代心理諮商嗎?用敬畏之心 擺脫存在性焦慮 作者其他文章愛從1開始 一塊關懷更生少年立夏時節養心安神 吃苦瓜消暑降火氣【養生達人】蔡珮蓉復刻阿爸點心鋪 幸福甜食無負擔吃健康蔬食救地球 北榮從員工餐做起植物性飲食可護腦 延緩老化預防失智護膚調免疫 從生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