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車Uber今年3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撞死1名女性,是全球首樁自駕車導致行人死亡的意外。圖/美聯社
編譯/林逸瑋
自動駕駛車Uber今年3月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撞死1名女性,是全球首樁自駕車導致行人死亡的意外。對部分技術專家而言,這起意外的問題不在於自動駕駛車失靈,而是人類行為無法預測。隨著機器人駕駛時代來臨,這些專家反而希望藉此改變行人的行為。
知名機器學習研究員吳恩達說:「我們呼籲大家『請守法和提高警覺』」,換句話說,也就是請行人不要任意穿越馬路。
Google旗下Waymo公司計畫今年稍晚推出自駕計程車服務,這項服務以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起點;通用汽車公司(GM)也承諾2019年推出類似服務。
不過,目前還不清楚Google和通用的服務能否跨出指定區,或在沒有能處理緊急事件的安全司機情況下營運。
在此同時,其他自駕車計畫紛紛轉趨低調,甚至胎死腹中。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已取消讓旗下自動駕駛車行遍美國的計畫,Uber也取消自動駕駛卡車計畫,聚焦於自動駕駛車。另外,戴姆勒(Daimler)旗下戴姆勒卡車如今表示,商用自動駕駛卡車至少5年後才會問世。
隨著這些業者推遲自動駕駛車計畫,吳恩達等自動駕駛擁護者,已指出一條讓自動駕駛車提早上路的萬無一失捷徑:說服行人減少脫序行為。如果行人使用行人穿越道,自駕軟體偵測到他們的可能性便隨之提高。
吳恩達認為,人類會不斷因應新技術,改變自己的行為,尤其是交通方式。例如人類已知道校車可能經常停車,校車停車時,小孩可能在校車前快速橫越馬路,司機開車時會提高警覺,自動駕駛車也是如此。
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先進車輛系統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Vehicular Systems)研究員黛布的看法與吳恩達呼應。
黛布說:「人類應接受適當教育計畫以熟悉這些車,並了解互動和使用方法。」另外,美國運輸部也已在最新自動駕駛車指南中強調,消費者需要這類教育。
Humanising Autonomy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品迪爾斯(Maya Pindeus)認為,這類課程與1960年代德國和奧地利因應一連串任意橫越馬路死亡事故發起的公眾意識運動類似。拜這類努力之賜,2016年德國行人道路死亡人數不到500人,遠低於1970年代的逾6000人。Humanising Autonomy是英國倫敦新創公司,該公司正在開發自動駕駛車業者能用的行人行為和手勢模型。
然而,自動駕駛車業者並不想被貼上「把責任推卸給行人」的標籤。Uber和Waymo都表示,他們的目標是開發能獨當一面的自動駕駛車,不依賴人類改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