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安徽古民居博覽園 給450棟老宅一個家 文/記者張紫贇、楊丁淼 |2018.11.17 語音朗讀 283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圖/新華社 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圖/新華社 安徽黟縣宏村風景區的古民居群。圖/新華社 文/記者張紫贇、楊丁淼 推開斑駁的門扉,蒼老的「吱呀」聲,深遠悠長。老宅,承載著一家人乃至幾代人的回憶。隨著城市化的進程,這些鄉村老屋正在被工業時代的新式建築逐步取代。然而,在安徽蚌埠,一部分老宅在這裡重新安家。 被稱之為「露天博物館」的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因搶救、復建了來自大陸各地的四百五十棟古民居,而備受關注。這座古民居博覽園起名為「湖上升明月」,寓意古民居能「明月寄相思,載鄉愁」。 記者走訪發現,隨著文物保護政策的完善與創新,中國大陸愈來愈多古民居得到原址保護與活化利用,那些瀕臨毀滅、無法原址保護的古民居,也借易地重建「留住鄉愁」。 從修不起到有收入 安徽省岳西縣的響腸古村落建築兼具皖西南徽派、江西圍屋、北方大院特徵。在建於明清時期的響腸老街上,吳傳根家的老宅一度破舊至漏雨,動輒數萬元的維修費讓他壓根沒想過修,「多虧政府的古村落保護工程才修好,留下了青磚牆,守住了老屋。」 今年六十三歲的安徽宏村鎮汪兆林亦有同感。他是宏村人,在宏村景區經營民宿已有十八年,談起這個以徽派建築聞名世界的景區,便滔滔不絕。「老宅子倒塌的情況基本沒有了。有修繕資金支持,還有景區收入分紅,老百姓保護意識愈來愈強。」 安徽省古民居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山區,其中皖南古民居最為典型,是中國七大民居之一,現存八千多處。近年來,有關古民居保護的政府資金投入逐年增多,僅宏村所在的黃山市,自二○一四年啟動實施徽州古建築保護利用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二十七點四八億元(人民幣)。 為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可持續保護機制,安徽省還創新探索了古建築認領、認租和認購的保護方式。「僅在歙縣,社會資金已認領、認租和認購八十多棟古民居,明確了保護主體,緩解了私有產權民居保護資金不足的難題。」黃山市歙縣文物局副局長黃水山說,這種保護利用過程受到全程監督。 「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座村民堆放雜物的破舊宗祠,現在成了博物館。」站在安徽省黟縣龍江村古典家具博物館內,看著來往遊客,龍江村黨總支書記江輝笑著說。 這座博物館是一處有二百多年歷史的葉氏宗祠,也是集體所有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曾因年久失修,一度成為瀕臨倒塌的危房。「五、六年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還不足十萬元(人民幣),不是不想修,是修不起。」江輝說,得益於古民居「委託管理」模式,二○一三年引入社會力量投資三百多萬元(人民幣),才得以搶救性修繕利用,被打造成古典家具博物館,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利用。 江輝口中的「委託管理」模式,是黟縣為引導社會力量所探索的古民居保護辦法,在保持產權不變前提下,由鎮村與使用人簽訂文物保護利用的相關協議。由使用人出資修繕保護,「活化」利用,給予古民居產權人一定使用費。 從消失到有家可歸 「在世界上,古民居保護都是一個難題」,大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介紹說,瑞典、荷蘭和瑞士等歐洲國家曾創造性地採用「露天博物館」形式,將散落在城鄉典型、瀕危、無法在原地保護的各類歷史民居,進行科學和嚴格的集中保護。 這種創新形式正在大陸「顯露身影」。在安徽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內,紅磚古厝、檐角飛翹,一座極具閩南特色的老宅矗立其中。這座老宅來自福建省石獅市,二○一三年因城區改造,面臨拆遷帶來的「消失」風險。年近古稀的蔡清泉至今還記得,二○一三年當得知要拆遷有數百年歷史的老宅時,伯母洪興志從焦躁不安到愈來愈久的沉默。 得知這一消息後,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馬國湘連夜安排團隊趕赴福建石獅,徵得房屋主人同意後,請來老匠人進行了保護性拆除,再將房屋構件,一車車運往蚌埠的修復倉庫,修復後再在古民居博覽園裡將其「復活」。 如今,已有四百五十棟大陸各地瀕危、面臨拆遷、無法在原地保護的古民居,在這座「露天博物館」內得到修復、重建,再現光彩。來自寧波的阮社「酒弄堂」也是其中一座。在老宅重建的奠基儀式上,房屋主人、釀酒傳人章毓本流下了眼淚,「差點因城市改造消失了,沒想到在這裡安了家。幾百年的老宅,算是搶救下來了。」 古民居不僅僅是讓人參觀的,更主要的是讓人們能夠體驗它,使用它,感受它。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覽園呈現出了別樣的好風景,煥發了新生。在這裡,有粉牆黛瓦、大家風範的徽派古建群,有畫舫蕩漾、流水纏繞的江南枕水人家,有紅磚古厝、雙燕歸脊的閩南古村落,還有氣勢威嚴、高大華貴的山西大院以及三邊懸空、巴楚文化「活化石」吊腳樓……在這裡,人們能重訪湯顯祖「臨川尋夢」的牡丹亭,能遊覽《西廂記》張生後人的老宅「西廂待月」,還能再走一遍北洋軍閥時期的倪公祠、督軍府和「唐家花園」…… 在這裡,「二十四橋」清風古韻波心蕩,鄉村祠堂懷抱祖德追思遠,大戲台腔柔調繁弦未絕,還有龍脊古塔雕梁畫柱名族情深…… 在徽派古民居集聚的黟縣,針對那些零星偏僻、瀕臨倒塌古建築,也在針對性採用易地保護模式,由使用人收集、修復部分古建築構件,透過在某個區域重新規畫布局,適當添建部分仿古建築,集中重建利用。目前已完成四十多棟古建築的重建保護利用。 前一篇文章 古建築 在雕工手中復顏重生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貴州丹寨 苗族芒筒蘆笙之鄉 熱門新聞 01紐國馬努考東區警局培訓 北島佛光山召開2025.10.2802【樂齡遊學】 圓夢 現在就啟程2025.10.2803三好校園共識營 306校推教育向善2025.10.2804【生活練習題】 讓愛更有彈性2025.10.2805【遊藝筆記】蘇東坡的黃州赤壁 (下) 2025.10.2806空氣變蛋白 新肉革命來襲2025.10.2807波蘭「光之花園」燈光展2025.10.2808逕至醫學中心就診 部分負擔將加5成2025.10.2809佛光童軍北區歡喜木頭車 歡樂競賽2025.10.2810從地涌出一朵淨蓮 寫於南華大學三十周年前夕2025.10.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 安溪種茶賣茶 靠智能、看數據【文創之旅】徐州的漢風楚韻【大陸社會觀察】 天塹通途 山鄉巨變 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文創之旅】山西傳奇 跨時空琉璃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