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雪球:巴菲特傳》
作者:艾莉絲.施洛德(Alice Schroeder)
譯者:楊美齡、廖建容、侯秀琴、周宜芳、楊幼蘭、林麗冠、羅耀宗
圖/天下文化出版社提供
文/林淑鈴
《雪球:巴菲特傳》是巴菲特唯一授權的傳記,由目前擔任摩根士丹利資深顧問艾莉絲.施洛德撰寫。一九三○年出生的巴菲特,六歲開始賣口香糖、十二歲買第一張股票,不管日子艱困或容易,追隨積聚錢財的熱情讓他畢生不曾停止思考賺錢的方式,而這些精力和心思也成為他的智慧、性情和技能的發動機。
「即使不關心商業動態的人也會被這本傳記吸引。」這是《時代》雜誌對《雪球:巴菲特傳》的書評。的確,對於一個平常不會特別去看商業股市資訊的人來說,看過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又看完美國股神華倫.巴菲特的傳記,真的還是會覺得這類型的傳記讀起來很過癮。過癮之處不在於從中學到投資理財技巧,而是看到一個一生都在股市道場修練的人從金錢與人性中體悟到的人生。
《雪球:巴菲特傳》是巴菲特唯一授權的傳記,由目前擔任摩根士丹利資深顧問艾莉絲.施洛德(Alice Schroeder)撰寫。一九三○年出生的巴菲特,六歲開始賣口香糖、十二歲買第一張股票,不管日子艱困或容易,追隨積聚錢財的熱情讓他畢生不曾停止思考賺錢的方式,而這些精力和心思也成為他的智慧、性情和技能的發動機。
二十孔卡片的哲學
巴菲特在二○○一年曾對喬治亞大學泰瑞商學院的學生解釋他的「二十孔卡片」投資方法:「如果你想像自己有一張卡片,這一輩子只能打二十個孔,每一個財務決定用掉一個孔,那麼你會變得非常富有,因為你會抗拒遊戲人生的誘惑,你會做出更多的好決策,也會做出來更多的大決策。」他也用「二十孔卡片」的方式過生活,盡可能專注。
巴菲特和比爾.蓋茲第一次見面時,曾一致認為自己能有成就的最重要因素是:專注。在這本書中不難看到巴菲特的這項特質。為了尋找投資標的,他會埋首在圖書館和地下室大量閱讀,一本達一萬頁的投資手冊可以讀到兩遍,晚上還熬夜閱讀數十萬筆令人眼花撩亂的數字,鑽研別人不屑一顧的各種紀錄,並將這些努力化為他的財富。
書中提到巴菲特的一段往事很有趣。高中時的他會用賣弄聰明掩飾自己的適應不良,也讓他的人緣變得很差。他後來讀到戴爾.卡內基的著作,深受書中的待人處事原則吸引,但為了證明這套原則能讓他的人緣變好,他決定針對自己「遵從」與「不遵從」卡內基方法所得到的結果進行統計分析。大多數人看完卡內基的書之後會想:這真有道理,然後就把書拋在腦後,但巴菲特不僅做實驗,之後還把這些原則放在心上,並持續不斷複習和運用。也難怪投資老搭檔查理.孟格會把巴菲特的成功歸因於:他是一部「學習機器」。
只賺錢不是過生活
《雪球》不只記錄巴菲特的成功,也看到他的挫折與失誤,比方說,他提到自己活到四十七歲才開始評估他的損失。當時他面臨婚姻關係的震撼後,才深刻體認到妻子蘇珊說的真理:坐在房間裡賺錢不是過生活。他開始看到他錯過的事物。儘管他和子女的關係融洽,但他並不了解他們。
二○○三年面對重病妻子隨時可能離去的傷痛,巴菲特在演講中除了說:「這一生可以做的最佳投資是投資自己」之外,也提到了「愛」這個東西,最麻煩的是你用錢買不到。
巴菲特畢生小心謹慎地創造雪球,他認為:「如果你裹在正確的雪球裡面,它一定會滾下去。而且你必須讓雪花願意黏在你身上。其實,你自己必須是那團溼雪。」他的雪球不僅是錢滾錢,還有對世界的了解、結交的朋友,以及雋永的處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