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文/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是否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大考之前,不是先拿起書和筆記本,而是開始整理書桌、擦拭桌面,在那堆疊抹擦的過程中,讓心緒慢慢安定下來,然後才能開始讀書。這是因為專注在手上的工作中,大腦的運作會逐漸緩和下來,心緒的穩定會讓呼吸趨於協調,有助於降低焦慮。
研究也發現,專注於編織時的腦波,相近於打坐時的腦波,國外有些球隊,甚至會在比賽前讓選手使用棒針編織。這或許可以解釋,都會中流行許久且愈來愈蓬勃多元的手作課程:有傳統的布作刺繡、鉤針與棒針編織,或是蝶古巴特、橡皮章雕刻、木工、紙黏土,到近期流行從刨竹片開始的竹編、金工,或是加入靈性元素的捕夢網、神之盾或鞠球刺繡,甚至書寫、繪畫、烹飪、盆栽園藝等等,都是透過雙手的創作。
《手巧才能心靈》一書提醒文明社會:「在我們的指尖上,有非常密集的神經末梢,因此指尖的辨別能力幾乎可以和眼睛一樣敏銳。若手指得不到使用,這豐富的神經網絡將失去原有的功能,阻礙人類的全面發展,無法理解物質內在意義及其價值,喪失價值判斷能力。」循序漸進安排孩子學習手作,以建立全面性的思考判斷能力;而對於腦傷患者或腦部逐漸萎縮、老化的老人,也可以運用藝術/園藝治療等手作,來協助復健及延緩惡化。
現代社會生活環境擁擠、資訊爆炸,容易出現焦慮、緊張等通病,而當人們睡不好,就會變得較具攻擊性,出現強烈的報復心、逃避人際關係、退縮等現象。這時,透過手作靜心,用具有溫度的雙手製作小物,雖然可能有點笨拙,卻會讓人心生溫暖、充滿喜悅,用小小成就感撫慰現實生活中的挫折。
當我們不再用理性分析、工作,而是進入禪定的狀態,以無法眼見為憑的靈性相互交流,原本卡住的環節、緊張的氛圍,往往能在剎那間迎刃而解,獲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