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後回電給妳,我先下樓拿菜。」
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文/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稍後回電給妳,我先下樓拿菜。」
這時段正是取菜的時間,錯過了可就對小農大大抱歉了。
當時吸引我搬到這個社區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聽說有「車庫市集」,是怎麼樣的動力能讓社區產生市集,我十分好奇。
這個分享友善環境產品的市集,由同時也是生產者的幾戶社區居民發起,逐漸吸引社區鄰居。從自家車庫只有兩三攤開始,現在每個月至少有兩次機會,社區居民得以和生產者面對面直接消費。
其中,有友善環境的清潔用品、布衛生棉、手工木食器,也有德國媽媽手做的麵包、果醬,只用安心材料製作冰品的冰淇淋奶奶,更是備受大人小孩歡迎;還有做給家人吃順便分享給鄰居的媽媽,有時候是餛飩,有時是鹹豬肉或是糖漬檸檬,端看當天餐桌上的菜色。
現場還有手沖咖啡販售,也曾有人自製多種口味的包子、饅頭,以及自養的鵪鶉烤肉、手縫包等等。鄰近的小農透過預訂,在這天發菜,有市集的這天,簡單煮就可以吃到最新鮮、最簡單卻豐盛的一餐。
近來,「共享經濟」當道,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有別於租賃經濟,是一種共用人力與資源的社會運作方式。它包括不同個人與組織對商品和服務的創造、生產、分配、交易和消費的共享。」
猶記得年初花蓮大地震後,社區主委感慨地說:「其實發生地震時,救災人員不會知道哪家哪戶住了多少人,只有你的鄰居最清楚。因此,能在第一時間救你的,就是鄰居,我們應該好好關心社區的鄰居。」
從最小的社會結構——家庭,出發到社區,在社區內產生經濟流動,交流物質同時交流情感,打破陌生與隔閡,透過面對面的相處,產生信任,進而相互支持,讓美好的人際互動不再只是空談。
這五百戶的社區內,還有為環境減塑的大包裝共購,低碳排放的友善食材社區廚房正要開始營運,一所由社區家長推動的小學校也在努力發展。在這樣正向、友善的氛圍裡,我們共同努力,好好地生活。